第九章 科举之道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707 字 9天前

史学的书籍就更多了,最勉强你也要把《史记》读懂!和其他读书人聊天的时候说起《史记》中的典故你要明白出自哪里吧!更别说《史记》只是二十四史之一,还有一大堆史书等着你呢!

是以,皓首童生真非新鲜事,想要考中进士又何止是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捋了捊须,辛弃疾问:“不以规矩,请破之。”

题目选自《孟子·离娄上》,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想了想,冯过答道:“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

他以“明”与“巧”二字联系题目,便算是成功破题。

辛弃疾点点头,赞了声“善”。

八股文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只要熟练的掌握了固定格式,就能作文。难的是,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题目总在“经”“书”中打转,前人已经作文无数,这就需要写出新意来。

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因而得名。

所谓“未作破题文章由我,既作破题我由文章”,八股文首重“破题”,最难的也是破题破出新意。是以在如云贵这等僻远地区的县试与府试,主考官只看破题二句取中。

再有,辛弃疾虽然先问冯过治何本经,却出了道四书题,乃是因为四书的地位远远高于五经。

其时应试的士子只需要专精一经即可,这叫做“专经”,说是考四书五经,实际上考的仅仅是四书一经而已。

而且,就这一经,还有很多水分。明宗年间,礼部尚书建议考校《春秋》时,改变以往使用胡安国的注解版本。不使用胡安国的版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胡安国这个版本能够用来出题的仅仅数十处,考生不需要熟读全本,只要记下这数十处出题之处即可。

到了英宗朝时,便“从来科场取士,首重头场四书文三篇,士子之通与不通,不出四书文之外”了。英宗末期,五经跌出了首场考试,转为第二场考试。这无疑又清清楚楚的展现了五经地位之底下。

而不论是院试或者是乡试、会试,主考官概重首场,只要四书题答的好,五经弱些也无关紧要。

对于冯过而言,专精于四书,不必花费太多心思在本经上,自是再好不过。

讲真,他的《礼记》学的不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