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不如身教,教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儿子是个好苗子,帅气,聪明、孝顺,可惜碰到我这么个不靠谱的老爹。可你要让我像那位北大母亲那样对儿子高标准,严要求,我也实在做不来。
我这辈子就没拼命做过什么事,凭什么要儿子拼命?
而且,我也挺怀疑,这么一板一眼教育大的孩子,长大了,真能成才,真能幸福?
会不会就变成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机器人?
首先,看那位母亲的时间表,语数外,琴棋书画,游泳打拳,一股脑填鸭似的灌输。表面看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问题是这么培养大的孩子,可能没弱点,可也没了特长。先不说高考数学考了十五分的钱钟书老爷子,就我认识的一些混的不错的设计师、画家、音乐家,没一个数学好的,他们逻辑思维一塌糊涂,可艺术直觉,好的一塌糊涂。也认识几个编程好的人,思维严密,逻辑清楚,可表达和审美弱的像个孩子。完美的当然也有,但凤毛麟角。那么培养儿子,说得好是全面发展,说得不好不过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削长补短,削足适履罢了。这样培养的孩子,或许能成为个完美的通才,但更可能成为全无特长和个性的螺丝钉,被人拧来拧去。如果情商高的话,或许能成个混的不错的万金油。
螺丝钉万金油也不是不好,至少有口安稳饭吃,可万一臭儿子随我,个性太强,不受教化,不肯老老实实当个小五金、小药油,怎么办?
还有,没了游戏的时间,也就没了和人交流、相处的机会。这样的长大的孩子,人味儿会不会不足?
所谓人味,就是有人的感情。不会像个机器那样,只会二进制码。
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感情,感情是在玩中培养的。
不陪着玩儿,爹妈就是个饲养员兼驯兽师。
不陪着玩儿,同学伙伴不过是伴读,或竞争对手。
不陪着玩儿,男女要么全是权利义务的夫妻,要么就是纯粹的炮友。
接触过一些90后的小孩,比我们年轻时,现实多了,与人交往先看有没有好处,没好处就一边待着去。
谈恋爱,男的找女朋友,看胸够不够大,屁股够不够翘,面孔够不够标致;女的找男朋友,要“财大器粗”。交往也直白粗暴,讲究一击中的,绝不浪费时间。
走心?我都怀疑他们胸膛里装的,都是CPU。一秒运算几万次那种。
我们少年时,闲着没事递个纸条,说个小话,逛个街,看个电影。胡闹中,学会了交流,知道了分享,享受了心跳,体会了分分合合,明白了自己到底是谁,要什么。
现在的孩子要么读书到死,要么整天人机对战,哪有机会玩那种小游戏。所以长大了,要么凭本能,直奔丰乳肥臀而去,要么超现实,讲究门当户对,女关心房、车,男想着陪嫁,都想能少奋斗十年。
其实说起来,简单直白也没什么错,前提是结果好。
小孩苦熬一二十年,混个名校毕业,再混个金饭碗。然后从跳到碗里的众多M&M豆里,挑个甜美爽口的,金屋藏娇,幸福快乐过一辈子。
可人生会照着剧本走吗?失去童年、少年的快乐,真能换来成年的幸福?
天知道!
家长的安排,都是照自己以往的经验,硬着头皮预测未来,然后照着这个不靠谱的预测,打造自己的子女。
万一预测错了呢?有情感,会独立思考的人,能自己去修正,去改变,给自己找条新路。可没感情,被父母格式化了脑子,被打造的只会按部就班的螺丝钉或机器人,只有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