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北境异动

经过半夜的刺探,玄封终于发现了平万城的奇怪之处。根据他的观察,以这一座小小的边城为中心,竟然设置了四十个营垒。其中,中军营垒五座,前、后军营垒各八个,左、右军营垒各七个,还有五个负责后勤的营垒。玄封虽不了解萧国的军队建制,但他知道圣朝的。根据圣朝规定的边军建制,中军每个营垒为四千人,前、后、左、右四军每个营垒为一千人。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出,平万城目前至少已经集结了六万多将士。更严重的是,通往平万城的三条官道上还有源源不断的行军的号子声。这一切都表明,萧国准备南下了。

玄封虽已是方外之人,但骨子里还是念着圣朝的,因而不敢迁延,悄悄地回到玄鹭躲避的地方,两人连夜赶路,直奔金山关而来。可是,当他们进入金山关之后,发现驻守此地的将士们表现得却很平淡,城墙上甚至连该有的滚木礌石都没有,这一切是太反常了。可他又不是金山关的守将,说的话自然不会有人听。无奈之下,他写了一封信,偷偷地放到了此地主将的书房,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圣朝,径直来到镇国侯府,希望能借沈泓之口,将此事告诉圣帝,让朝廷及早做好准备,哪怕是亡羊补牢也好。

听完沈泓的叙述后,圣帝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如果玄封的话是真的,那北境边军的问题可就很棘手了。无论怎么说,萧国大军的移动不是一件小事,边军的斥候不至于什么消息都探听不到,除非有人故意隐瞒,甚至是已经与萧国勾结到一起了。那这个人会是谁呢?圣帝有些不敢想下去了。

通常,北境边军的一切军务全由征北大都督提调,而稽核功罪赏罚及人事任免调动两项则由监军负责,双方谁也不可越过这一条红线,但也不排除一方势力过大而压制另一方或是双方互相勾结的情况。就如现在的征北大都督南宫炳和监军商龚,圣帝也很难判断这两人是什么情况。这两人虽然派系不同,但若是有巨大的利益交换,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会不会勾结。

南宫炳虽是圣帝一手提拔起来的,但他的夫人却是卢贵妃母家的表姐,与赵琅走得较近;商龚则是原御史大夫柳承的门生,又娶了柳承的侄女为妻,向来与镇国侯府和柳氏一族交好。硬要说起来,他应该算是赵宸一派的。这样的两个人,按说应该是互相提防的,赵宸之所以此前在北境监军,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监视南宫炳,避免赵琅与南宫炳接触过密。圣帝后来召赵宸回京,又派了商龚任监军,就是为了制衡。可如今发生这种事,倒让圣帝越发为难了。

越想越头疼,圣帝也不装了,索性问起了沈泓的想法:“沈侯,兹事体大,你怎么想的?”

“回陛下,臣以为玄封道长没必要说这种谎话,此事多半是真的。因此,朝廷需要做好三手准备。”沈泓像是已经想好了办法,不假思索地道,“其一,陛下应即刻传旨北清府的府尹及金山关的守将,命他们立即做好后勤保障,令南宫将军整军备战,最好能赶在萧国的大军全部集结在金山关之前准备就绪。其二,朝廷应立即派专人调查边军斥候的情况,要是他们故意瞒报这一消息,臣建议就地处决;可要是办事不力,便按律问罪。其三,新式军备如果已经制造好了,臣建议先对萧国试试威力。无论是姜国还是萧国,不打则已,要打就让他们知道疼,让他们不敢再轻易生出歪心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圣帝闻言,笑着称赞道:“沈侯不愧是朝廷柱石,好谋算!”其实,沈泓说的这三条他都想到了,唯一不同的是,在斥候的问题查清楚之前,他并不想让南宫炳主持再去北境战事。万一让斥候隐瞒不报的人就是他,那这些新式军备可就危险了。至于商龚,暂且革职候审吧。

“陛下言重了!”沈泓恭敬地施了一礼,对圣帝道,“陛下,臣还有一请,望陛下恩准!”

“说吧!”圣帝满不在乎地道。他已经猜到了沈泓想说什么,但就是想听听是不是一样。

“臣请陛下再发一道旨意给广平府府尹和符阳关守将,让东境边军也做好防备。”沈泓沉声道,“上次姜国偷袭符阳关时,萧国就有南下的意向。此次萧国已然陈兵于边境,或许也与姜国达成了不可告人的协议,说不定会一起对我朝边境用兵。”

圣帝还以为沈泓要请旨去东境呢,没想到竟然是这个请求,倒让他有些意料不及。愣了片刻后问道:“沈侯不打算亲自去主持东境局势吗?”

“陛下,东境臣就不必去了。”沈泓假装咳了一声道,“臣之前就跟陛下说起过,近来旧疾发作,已经不适合统兵作战了;再者,符阳关易守难攻,其守将又跟臣作战多年,身经百战,有了上次的教训后,他一定会做好一切防备的。因此,臣去与不去并没有什么区别。”

“也好,沈侯既然身体抱恙,朕也不能强求你,那就按你的意思办吧!”圣帝点点头道。

“臣多谢陛下体恤!”沈泓躬身施了一礼道,“陛下若是没有其他事吩咐,臣就告退了!”

“好,沈侯慢走,一定要注意身体啊,朝廷可不能没有你。”圣帝心照不宣地道,心里却在暗骂:“老狐狸,你要是身体抱恙,朕可就快死了!”一念至此,圣帝有些落寞,也不知道玄彻什么时候回来,自己的毒究竟什么时候能解。他的雄心壮志还没实现,才不想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