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
两千年......
三千年......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三千年的反复实验,帝喾终于是找到了其中些许规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再过三千年,帝喾推洐实践总结出了第一套规律。
但当其试验五谷百蔬时却发现,此不尽用!
不能适用于全部作物的规律算什么规律?不如没有!
于是,帝喾又投入了研究,但结果就是没有哪一套所谓的规律能蕴含所有作物的生长规则。
最简单明了的问题就是:当有些作物生长成熟可收割时,另一些作物却是还未播种。
这就让帝喾有些懊恼。
但后来帝喾也想清楚了:既然不能让天气适应全部作物,那就让作物只生长在它适应的天气。
于是,又经六千年的实验,帝喾终于是得出了新一套作物生长规律。
后来帝喾又游历多个人族聚居地,验证这些规律,都没有多少差错。
于是,帝喾回仙庭,召众神,公布了这套耗时一万两千年才整合出的农时规律。
为了方便记忆,帝喾更是在已有的四季之上,另加了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霜,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此后,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推广,人族耕作更有规律,收成也更加可观。
再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四节气中的某些节气也有了新的习俗与意义。
例如清明祭祖,冬至吃饺子等。
后来,为了更方便记忆,一种二十四节气歌也流传开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