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和几个同学提着书包刚走到教学楼门口,就见对面几个人冲了过来,
一边跑一边喊:“张智同学,张智同学,我是蓟城晚报的记者刘楠,请接受我的采访。”
这位记者身后还有一个记者也在喊“我是海河逸事的记者白松,请先接受我的采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者都这么卷了吗?
张智连忙站直了身子,说道:“两位记者不要着急,你们要采访我什么问题。”
那个叫刘楠的记者飞快的提问:“我们听闻张同学做了一首《青玉案·再见》,现在蓟城青年群体中传播,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我们想采访一下张同学写作的思路。”
这时和张智一起出来的张本禹向前踏出一步,挡在张智身前,鄙夷的向记者说道:“张老师日理万机,你们是什么小报的记者,凭什么采访张老师?”
“我们不是小报记者,蓟城晚报(海河逸事)是深受市民欢迎的大报。”两个记者马上反驳。
“蓟城的报纸我只知道蓟城日报。而且我哥哥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们都是先找朋友预约,然后还要给采访费的。难道你们以为张老师的才华,连我哥那个普通军官都不如?”张本禹傲然的说。
‘鬼知道你哥是谁。’记者刘楠心里想,但是嘴里却说:“有采访费,有采访费,张老师这样的年轻诗人,肯定是有采访费的。”
张智听说有采访费,感到一阵意外之喜。转头对另一位叫白松的记者说道:“这位记者请回吧,我准备接受刘记者的采访。”
那位叫白松的记者仿佛受了很大的侮辱,高声说了句:“不会吧!他蓟城晚报出多少,我海河逸事出双份!”
“好,我都要!”张智一锤定音。
有精通古诗词的小迷弟张本禹给他挡了不少专业性的问题,采访过程很顺利。
当记者们得知张智是一位红色资质召唤师时,感觉这下抓住了一个大新闻,直接就觉得这个标题可以改一改。
采访结束时,张智在同学们的簇拥下,被记者们拍下了照片。镁光灯啪的闪亮下,张智的牙齿熠熠生辉。
每个记者都给了张智2000元的采访费,还和张智草签了一个合同。
合同的内容是张智同意他们发表《青玉案·再见》在他们的报纸上,月底他们将各结清张智一万元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