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自己才学不能让赵姬满意。
如今这生活便会弃她而去。
那种患得患失的感觉,如同爪子在李斯心上挠啊挠。
让她吃不香,睡不好。
拿起一根猪肘,啃了一口,李斯叹道:“愁啊。”
“李公子为何发愁?”
小宦官出现在门口。
笑吟吟的看着李斯。
李斯噌的站起身,“学生李斯,拜见宦者。”
小宦官走进屋,望着满桌肉食,“看来李公子也并不是那么愁吗?”
李斯顿时面红耳赤。
“宦者说笑了。”
小宦官毫不客气的坐到凳子上,“不如跟我说说,愁在何处?是我等没照顾好,还是……。”
没等话说完,李斯连忙解释道:“宦者,我绝无此意。我只是愁平白受王妃恩惠,却未曾给王妃做什么事。受之有愧。”
小宦官一听,哈哈一笑,“你倒是有良心之人。我此番就是为你解愁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宦者何意?烦请直言。”
“看看这个。”
小宦官将信拿出。
交给李斯。
李斯看着信,顿时一愣。
信上内容不多。
只是让她费解的是,这科举是何意思?
未曾听说过。
王妃在信上,让她参加科举,并且夺得榜首。
其他就没有了。
“宦者,王妃所言的科举是何意?”
小宦官一笑,“到时你就知道了。”
当天晚上,原本停刊的报童再度出现在咸阳城内。
“卖报!卖报!与蛮夷之战大捷,小月氏逃遁匈奴,大月氏献降!”
“卖报!卖报!一名士卒的英雄之路!”
“卖报!卖报!推举制度改革,科举制度是为何物?”
“卖报!卖报!百官为何长坐不起,科举制度是好是坏?”
“卖报!咸阳城试点,王妃力推科举制!”
“卖报!李信被杀,十万大军仅回六万!”
“卖报!推举制还是科举制,未来的官员选拔究竟何去何从?”
“卖报!昌平君是仁义还是叛逃?公子发兵八十万助楚幼主!”
报童们叫喊着。
一时间,咸阳城只剩下报童的声音。
什么人的声音最大?
百姓?
错。
是世家豪门,是那些读书人。
只有她们的声音,能上达天听,只有她们能将声音传达给百姓。
至于百姓的声音。
听不到。
天子听不到百姓之声。
这样好吗?
说好也好,说坏也坏。
百姓大多数是目光短浅,只关注眼前,不关注长远。
且极容易受人蛊惑。
若一味的听从百姓之声,那亡国不远矣。
若不听百姓之声,那水亦能覆舟,亡国亦不远矣。
话说回来。
百姓之声,在之前是被世家所代表。
世家声,便是百姓声。
世家利益,便是百姓利益。
同样,在百姓眼里,世家之言,便是天子之言。
世家之律,便是天子之律。
赵姬创办的小报。
未来的华夏报。
便是打破这一固有逻辑。
虽然天子听不到百姓之声。
但能让百姓听到天子之声。
就如这科举制度。
若从世家口中,告诉百姓。
那科举便成了妖魔,成了洪水猛兽。
百姓应该站出来反对。
如果百姓真的站出来反对,请问科举制度又如何推行?
百姓又能得到什么?
他们什么得不到。
而世家继续以前的游戏规则,愚弄百姓。
天子也只能叹之奈何。
叹一句天意不可违背。
小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
将天子之言诉于民之耳。
在没有其他代表某些人利益的报出来前。
小报就是权威。
百姓看了科举制度的利弊,推举制度的利弊,自然能看出谁对百姓有利。
世家豪门就算蛊惑,也没办法蛊惑所有人。
只能蛊惑一些郁郁不得志之人。
那样是没办法与大势所抗衡。
文幸侯府。
“好!”
荀况看着小报,“好小报,好科举,好一个赵姬。”
“老师说了三声好。”韩非笑了笑,“看来对王妃所推行的科举制,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