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隆基自然也看到了这点,也在思考着对河北地区的做法。
【而且,还有一点便是,大唐虽然兵马强壮。但是大部分是在节度使手中。到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边军便在不断增加,达到了四十九万人。这一数量可占了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所以安史之乱的时候,朝廷才有多少兵马。
而且边将手中的兵马那可都是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的,而朝廷中央的兵马可没有这个待遇,能力方面也就比不上节度使手中的兵马了。
而且东北和西北边境由于外敌扰边,所以节度使手中的兵马是最多的。而安禄山掌管范阳、平卢、河东,人数起码在十五万人以上。安禄山是有这个实力反唐的。
弹幕“十五万人,李隆基到底是怎么给出去的。”“李隆基对他这个干儿子可真是好啊。”“其实这也有安禄山自己的战功,在边疆地方打仗,赢了皇帝不得给点奖励。给着给着就给了这么多了。”
“那真的不如在朝中做个宰相,起码兵权还可以收回来。”“即使不能完全收回,也不至于这样啊。”“隆基,你糊涂啊。”】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也想着若是最后一次让安禄山当宰相了又会怎么样?
【开始咱就说了,大唐胡人当官的多。安禄山手下不少的汉人将领,安禄山本人也是胡人,可这并不代表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当初有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那般忠诚为大唐效力的蕃将,如今也有高仙芝、哥舒翰这样的忠义之士,他们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啊,不对,死那都是李隆基的锅。
弹幕“李隆基可以以死谢罪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所以,李隆基做什么了?”可千万别说他想的那样。
【因为安禄山在范阳叛变,于是李隆基命令京兆牧、荣王李琬为讨贼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命高仙芝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进京勤王的兵马,并召募了关辅新兵五万人。继封常清后,出潼关讨伐安禄山。
不过在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6年)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十二月十三日,安禄山又攻陷东都洛阳,封常清只能率残部退守陕郡。
而此时的他也非常能认清形势,于是对高仙芝说道:“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
于是他们打开太原仓库,分给将士们钱财之后,其他的都烧了,然后退守潼关。
而他们的这个选择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他们在此地开始修守理攻守用具,士气也振作起来了。而那些叛军也因为久久不能攻破潼关,最终只能退兵。
这里是不是一切都很好,至少潼关是守住了,一切都还有希望。
然而,李隆基永远都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他该不会临阵斩将吧?”李隆基再怎么样,也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人物,不至于做出这种事来吧。可看看天幕讲的他已经做过的事情,似乎,他也是干得出来的。
李世民觉得自己不太好了。
【高仙之退守潼关,自己这方还是处于弱势的情况自然是不可能主动出兵的。然而,李隆基他不管啊,他依然听信谗言,做出了糊涂事啊。
弹幕“李隆基,我TM想弄死你。”“不行,看一次气一次。”】
秦朝
嬴政:“看来就是临阵斩将了,是个人都知道不能这么干,李隆基的脑子呢?他到底是怎么弄出来个开元盛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