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以物易物**:由于货币制度的不稳定,许多交易不得不回归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这无疑增加了交易的复杂性和成本,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4. **商业活动受限**:货币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商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商人和消费者在面对不稳定的货币价值时,往往会减少交易,导致商业活动萎缩。
5. **社会经济结构影响**:货币制度的紊乱不仅影响了商业,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由于货币价值的不确定性,人们更倾向于囤积物资而非进行投资或消费,这导致了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6. **地区间经济差异**:由于不同地区货币流通状况的差异,导致了地区间经济交流的障碍,影响了商品和资本的流动,加剧了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
7. **社会阶层矛盾**:货币制度的不稳定还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由于货币贬值,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普通百姓的生活则变得更加困难,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动荡。
总的来说,两晋时期的货币制度紊乱对商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波及到了社会的其他方面。
【注:摘自百度百科:
晋朝(266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开始掌握魏国政权 [7]。265年十二月 [88](266年2月)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即西晋。280年,西晋灭东吴,完成统一。西晋经历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加速了崩溃。 [86]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而内迁少数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大量百姓与世族南渡。317年,皇族司马睿和过江的世家大族,建立起侨寓的东晋政权。 [87]北方是由五胡建立的十六国。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1-2]
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占有蜀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两晋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 [3]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4]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大量汉人将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晋朝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有新的发展。两晋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地位被打破,文化及科技出现革新。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晋朝君主
共15个词条38.3万阅读
司马炎
在位时间:公元265—290年
司马衷
在位时间:公元290—306年
司马炽
在位时间:公元307—313年
司马邺
在位时间:公元314—316年
晋朝重大历史事件
共13个词条4.3万阅读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
东汉末年,曹魏、蜀汉、孙吴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公元249年曹魏太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朝政,从此曹魏大权逐渐落于司马氏之手。公元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发动三路大军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即晋武帝迫使曹魏禅让称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于公元279年发动晋灭吴之战,至此西晋完成了华夏一统。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是晋元康六年(296年)至建兴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晋王朝的起义战争。流民起义爆发的社会根源是代表世族地主利益的政权,豪强大族在前此镇压黄巾起义的血泊中和由于他们彼此的撕杀火并,加强了权势;而广大农民则多沦为隶属于他们的“客”和“部曲”;或者被强制地束缚在国家的土地上。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流民起义中,各地流民起义虽然没有走上联合的道路,但各支起义队伍顽强奋战,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的腐朽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过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峻、祖约之乱
苏峻、祖约之乱,又称苏峻之乱,是东晋成帝年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叛乱,爆发于咸和二年(327年),由历阳内史苏峻发起,联结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进攻建康。于次年攻破建康执掌朝政,庾亮则与江州刺史温峤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建立讨伐军反抗苏峻,同时三吴地区亦有义兵起兵。乱事于咸和四年(329年)随苏峻于前一年战死和余众陆续被消灭而结束。苏峻、祖约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统流民之帅。
王敦之乱
王敦之乱,又称王敦之叛,是东晋初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结束于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敦所发动,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并击败朝廷军队。后自任丞相,诛杀周顗等人,并在武昌遥控朝廷。晋元帝死后,明帝继位,王敦意图夺位,但明帝已准备反击王敦。同时王敦亦患病,面对明帝的讨伐,只得由兄长王含与部下将领钱凤等领军与朝廷军队作战,但最终失败。王敦亦在战事期间病逝。
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主内,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主外,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 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正月初一王导上朝时,成帝都要起立相迎。“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中国历史时期及朝代
共25个词条352.7万阅读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中文名
晋朝
外文名
The Tsin Dynasty
别 名
晋、司马晋、两晋
时间范围
266年2月 至 420年
首 都
洛阳、建康
主要城市
长安、冀州、并州、青州、扬州等
货 币
圆形方孔钱
人口数量
3500万(300年),1746万(五世纪初) [5]
主要民族
汉族、鲜卑、匈奴、羯、氐、羌
主要宗教
儒教、佛教、道教
国土面积
543万km2(281年),302万km2(417年) [6]
政治制度
三省多相制、确立都督统领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军事制度
世兵制
土地政策
占田制和荫客制
律 例
267年颁布《晋律》,又称《泰始律》
士族世家
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
目录
1国号
2历史
?专擅魏政
?建国统一
?八王之乱
?五胡内迁
?衣冠南渡
?世族扰政
?北伐中原
?淝水之战
?朋党之乱
?走向灭亡
3疆域
?领土范围
?行政区划
4政治
?中央制度
?行政架构
?法律制度
5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6军事
?世兵制
?北府兵
7文化
?思想
?文赋
?诗歌
?绘画
?书法
?宗教
8科技
?数学
?地理
?制瓷
9帝王世系
国号
播报
编辑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为晋公。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公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资治通鉴·晋纪一》胡三省注:“司马氏,河内温县人。宣王懿得魏政,传景王师,至文王昭,始封晋公,以温县本晋地,故以为国号。” [89]
历史
播报
编辑
专擅魏政
参见:高平陵事变、司马氏专权
司马家族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就是河内郡显赫的世家大族, [14]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 [7]。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 [7]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
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 [15]。此期间发生三次严重的内乱和割据战争,史称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司马氏逐步稳固了执政权。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统一中国,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 [16-17],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 [18]。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而投降,蜀汉灭亡 [17] [19],史称魏灭蜀之战。之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司马昭胜利后称晋王,但不久去世。其子司马炎继立。
建国统一
晋武帝司马炎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 [8-9],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 [20]
晋朝建立后,曹魏时期压抑的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抬头 [7],当时出名的世族有琅玡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颍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裴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太原郭奕、清河崔琰、范阳卢钦等。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 [25]。
朝政方面,晋朝在历史上首先建立了门下省,三省制度完善,并且在277年创建了国子学。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等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党派形成。以侍中任恺为首张华、庾纯、温颙、向秀、和峤等一派,与尚书令贾充为首杨珧、王恂、华廙等为一派相对立,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当时太子司马衷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较仁孝慧敏。司马骏、卫瓘、和峤等主张废衷立攸,但遭杨皇后和贾充、荀勖等人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遣返司马攸回其封国,齐王忧病而死。 [25]
军事方面,西晋立国后,武帝分封诸王,于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司马亮督豫州、楚王司马玮督荆州。统一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武帝裁撤州郡兵,解除天下武备。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显示天下太平。《晋书》山涛传:大郡武吏百人,小郡有武吏五十人,职官志:大国守土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整个中原没有常备军防御 [26]。尽管诸侯王名义上可以建立千人的部队,镇守本国,但是晋朝实际没有出现诸侯割据,《晋书》地理志:王不之国,官于京师 [27-28]。诸王都留居京城,直到琅邪王南渡整个江南没有诸侯王镇守。
此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民心不附 [21]。
270年河西鲜卑领主秃发树机能叛 [22],次年匈奴刘猛也随之出关。
272年司马炎又派何桢招降李恪平定刘猛叛乱。
274年孙吴陆抗去世,275年司马炎释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树机能归降,拓跋部沙漠汗出使晋朝,马循平定鲜卑 [8]。为了防御吴国,司马炎派羊祜镇守襄阳与吴将陆抗对峙 [23],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
276年羊祜提议伐吴,遭群臣反对而作罢。
277年树机能复叛,司马骏帅文鸯等败树机能,降鲜卑二十万 [22]。沙漠汗被鲜卑旧贵族杀害,卫瓘平定拓跋部内乱。
278年羊祜病故,临终推荐杜预镇守荆州。此时司马炎派马隆前往凉州平叛,秃发部众杀树机能降。
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了,贾充、荀勖等以西北未定而反对 [24]。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武帝以贾充为大都督 [24],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见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三国时期结束 [20]。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一年(280年—291年 [90])。
八王之乱
贾后乱政
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 [10]。晋武帝的岳父杨骏托孤辅政 [24],出汝南王司马亮镇守许昌。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当时杨骏执政,与贾后对立,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使宗室诸王与某些大臣不满。
291年三月,贾后藉由楚王司马玮(司马炎之子)除去杨骏及其势力 [29],任命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之子)与卫瓘掌政 [29-30]。不久贾后利用楚王司马玮与汝南王司马亮不合去除汝南王及卫瓘,再以伪诏杀司马玮,任命张华、裴頠及贾模等人掌政 [29-30]。
小主,
至此贾后夺权成功。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此时关中羌氐叛,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郝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叛变。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江统和郭钦都曾建议将胡族强制迁离,他所着《徙戎论》提出更完整的主张,晋室施行了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代替过去的强制迁徙,但是没有对有野心的分裂贵族采取迁徙和防范措施。 [25]
由于太子司马遹非贾后所生 [31],贾后意图废除。300年太子被贾后污蔑谋反,被废。赵王司马伦采纳孙秀计,挑拨贾后杀掉太子。而后赵王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除去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 [32]
赵王篡位
301年,赵王司马伦篡逆称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司马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司马乂联合宫廷将领于京城洛阳响应。齐王司马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司马乂掌政,被外戚羊玄之遥控。 [25]
303年成都王颖联合河间王颙率军攻击洛阳,讨伐羊玄之等人,但被长沙王乂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宫廷将领逼东海王司马越奏免长沙王司马乂,开城投降。长沙王乂被河间王颙将领张方杀害,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颖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 [32]。而后宫廷将领陈轸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晋惠帝被俘,东海王越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颙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25]。
但不久司马越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鲜卑、乌桓等势力击败成都王颖。张方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颙与东海王和解,最后成都王颖被废,河间王颙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32]。
305年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司马颙和司马颖败走,司马模占领长安。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成都王被害,晋惠帝被司马越毒死,其弟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摄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25]
百科x混知:图解八王之乱
五胡内迁
天灾人祸,少数民族又受到当时士族统治者极端压迫,内迁诸民族乘机举兵纷纷寻求独立谋生,造成五胡乱华 [33-34],永嘉乱后士族百姓纷纷南渡自保。其中“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十六国,分别是: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大夏、北燕。后世由此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35]实际上先后还有冉魏、翟魏、西燕、桓楚、谯蜀、前后仇池等僭伪政权。
当时外族有匈奴、羯、鲜卑、氐、羌、卢水胡、乌桓、巴氐及高句丽。八王之乱期间,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少数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陆续叛变,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渐势大,于30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与罗尚在巴郡对峙。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和司马腾围攻,遣匈奴领袖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割据山西西南部。由于晋朝在中原解除武备,无力平定叛乱,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动摇了统治基础。晋室在八王之乱后面临一场覆亡危机。 [35]
刘渊为了要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攻打洛阳,多次被击败。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石勒吞并王弥,脱离刘渊转战南下 [36]。310年刘渊去世,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又有蝗灾,洛阳缺粮,鲜卑拓跋部猗卢等欲派兵防御洛阳,司马越以无粮推辞,并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讨石勒,怀帝困于洛阳。
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爆发 [37],密诏苟曦伐之,随后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当他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遭石勒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后被杀。此时洛阳空虚,被刘聪、王弥兵攻破,杀害官员百姓三万馀人,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 [37]。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 [35]。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亡后,在北方尚有多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冀州的邵续、青州的曹嶷、徐龛;东北还有慕容廆、段眷;北方还有代王;西北凉州还有张氏集团。然而,并州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王敦密令将刘琨处死,之后段匹磾也被石勒击败。刘聪死后,部将分裂 [38],叛逃的多达二十万户,晋军也一度攻打到离其都城不远的绛县,靳准杀刘粲,建立晋藩天王制度,向晋朝臣属,不久遇害。石勒占领了河东,刘曜也抛弃汉旗号 [39],两人都自立为赵国。刘曜载记:在凉州张寔去世之后,其弟张茂向前赵的刘曜称臣(张轨传记载张茂未降并打败了刘曜)。与晋朝对立的三个割据势力,在当时占领了晋朝五分之一的国土。 [33]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衣冠南渡
西晋灭亡后,汉地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北方侨民和南方土着聚居的局面。316年,西晋被匈奴建立的政权所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11]。司马睿受到时任丞相的王导和朝中勋臣的一致拥戴,于317年三月在建邺称帝,改建邺为建康,史称东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 [1-2] [40]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压抑江东世族。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未能统一中国。
晋元帝司马睿原属于东海王越一党,镇下邳。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晋元帝渡江后倚重王氏,信任王导、王敦,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吴姓世族以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并为江东二豪,吴郡朱、张、顾、陆四氏居次。303年、305年及310年间江南发生三次叛乱 [41],皆由义兴周氏的周玘和顾荣、贺循、纪瞻、甘卓等平定,使江南得以稳定,史称三定江南。
东晋初期由于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 [13]。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
世族扰政
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纪瞻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晋怀帝蒙难司马睿被天下推举为盟主,不久被晋愍帝任命为丞相,在江东建立统治。 [40]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 [42]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 [43]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东晋统治阶级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因为内部矛盾而始终未能重建巩固的全国统一政权。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 [40]。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士族掌握强大的武装形成割据。王敦素来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晋元帝为了抑制王氏权势,以刘隗、刁协、戴渊等人牵制,并防御王敦,削弱其兵权。 [13]王敦利用祖逖去世、京城防御不足,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史称王敦之乱。晋元帝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晋明帝。当时王敦欲专权,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但于324年病危。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由于王导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 [40]
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衍继立,是为晋成帝。由王导及外戚庾亮辅政 [44]。当时军事重镇分由陶侃镇守荆襄地区及由苏峻及祖约等镇守淮南地区。陶侃怀疑因为庾亮的干预,使得未能辅政而感到不满。庾亮为了提防陶侃,任温峤镇守武昌 [44]。由于苏峻及祖约对庾亮巩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满,于327年反叛。次年苏祖联军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庾亮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史称苏峻之乱。此时陶侃观望,经温峤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苏峻迎战阵亡,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事后庾亮请罪,外调镇芜湖,朝廷由王导执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遥控朝廷,与王导交恶。339年后王导与庾亮先后去世,由庾翼执政,掌握荆州军权。 [40]
北伐中原
在东晋成立后,南迁的晋人莫不希望发动北伐,收复在北方沦陷的家园。但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但是东晋建立后,依然进行了多次的北伐 [45]。
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态度抵御北方 [46]。317年祖逖意图北伐,晋元帝给予充分支持,不仅从库存数千匹布帛中取出三千匹支援,晋元帝命祖逖相机收复中原。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北上,晋元帝还先后派自己的次子和司马飏出兵配合祖逖 [12],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后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
小主,
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于321年派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各军守寿阳,镇西将军祖逖不愿隶属其下,修武牢沿黄河防御,又得知朝廷内部王敦和刘隗矛盾重重,忧愤而死。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遂叛变 [13]。祖逖军由其弟祖约率之,最后也随苏峻叛变。由于晋朝内部矛盾,失地得而复失。晋成帝时则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因被抵制,所以没有实现统一。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后,朝廷先后由褚裒、殷浩、谢尚、桓温、司马勋等多次北伐 [40]。
346年晋穆帝时,桓温、周抚、司马无忌、毛穆之、袁乔等讨伐成汉,次年讨灭。349年石虎死,晋廷派褚裒北伐,失败。桓温多次破坏北伐,在褚裒北伐失败后引军东下武昌与殷浩争权。晋廷不许,改以殷浩、司马勋、谢尚负责北伐。352年殷浩联合羌将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次年殷浩再度北伐,为姚襄所袭,殷浩被桓温弹劾罢免。
354年桓温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 [47],桓温又态度消极不进,最后晋军缺粮而撤退 [13]。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攻占洛阳,修谒皇陵。358年桓温不顾朝廷要求其驻守经营洛阳,仅留毛穆之三千人守洛阳,自行南撤。等到晋哀帝及晋废帝(即司马奕)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兵权。
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代凉割据的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桓温为了准备专权,于369年讨伐前燕 [13]。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后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
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 [40],东晋暂时中止了北伐。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前夕,前秦东晋对峙图晋孝武帝时,谢安执政,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晋孝武帝令谢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军 [40]。
370年前秦灭掉前燕后,前秦帝苻坚即有意灭东晋以统一天下。373年攻下东晋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围攻襄阳,朱序坚守,于隔年攻破,俘虏了朱序;又派彭超围攻彭城,却被谢玄率北府兵击败。382年吕光平定西域后,苻坚的目标指向东晋。次年5月桓冲率10万军,意图夺回襄阳,苻坚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御 [47]。8月苻坚认为时机已到,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 [48]。他亲率步兵60万抵达项城,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洛涧以控制淮河。晋廷震惊,谢安力持镇定,命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与谢琰、桓伊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 [40]
383年10月秦军前锋攻陷寿阳后,苻坚赶往指挥,并派朱序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泄秦军虚实,并建议速战速决。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 [49]。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后军大喊秦军已败。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后由慕容垂护送。此役晋军全面胜利,于东晋历史上意义非凡,史称“淝水之战”。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