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东汉

时间和萧处楠穿越到了东汉。

如果时间和萧处楠穿越到了东汉,他们将会进入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时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汉朝的后半段,由光武帝刘秀建立,定都洛阳。以下是他们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

1. **文化繁荣**:东汉时期,儒家学说继续发展,同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道教也逐渐形成。

2. **科技发展**:这个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创新,如造纸术的改进、水力磨坊的使用、以及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的进步。

3. **政治稳定**:东汉初年政治相对稳定,但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情况。

4. **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一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贸易也在这个时期继续繁荣。

5. **军事扩张**:东汉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对外也进行了一些军事扩张。

6. **艺术成就**:东汉时期的艺术成就包括壁画、雕塑、画像石等,其中最着名的可能是汉画像石。

7. **社会生活**:他们可能会体验到当时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社会生活方面的特点。

8. **历史事件**:东汉时期有许多着名的历史事件,如班超经营西域、王莽篡汉、黄巾起义等。

9. **人物**: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历史上的着名人物,如光武帝刘秀、科学家张衡、医学家华佗、军事家班超等。

如果他们想要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他们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礼仪和法律,同时也要注意安全,因为那是一个医学和科技水平与现代相比有很大差距的时代。

东汉时期人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具有以下特点:

1. **婚姻家庭**: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人在婚姻上缺乏自主权。

2. **礼仪制度**:礼仪制度在东汉时期占据重要地位,人们非常注重礼仪规范,尊重长辈、尊敬师长是社会风气中的常态。

3. **食品饮食**:米饭成为主食,面食逐渐兴起。人们还喜欢食用各种蔬菜、水果和草药,注重饮食的营养健康。酒也是重要的饮品。

4. **服饰习俗**:人们趋于简约的服饰风格,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绅士们常穿着长袍和长裤,头戴帽子或头巾,妇女则有相应的服饰。

5. **娱乐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

6. **庄园经济**: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常采取田庄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7. **手工业**:东汉时期冶铁技术、纺织业、漆器业和陶瓷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8. **市场交易**:东汉政府在各城市设“市”以便利商业经营和收税,乡村集市定期定时举办,与周边民族有定地定期的“合市”。

9. **夜市兴起**:东汉时期出现了夜市的萌芽,打破了以往朝代的禁锢。

10. **贸易发展**:东汉对西域的商业交换活跃,商人自行结伙组成商队,沿丝绸之路进行贸易。

11. **城市繁荣**:东汉的宽商政策推动了洛阳、南阳等一大批工商城市的兴起,首都洛阳人口达到百万以上,非常繁华。

12. **教育**:光武帝重视教育事业,建立太学,太学生达3万多人。邓太后还创办了男女同校学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3. **思想**:东汉时期儒学盛行,王充的《论衡》提出了无神论,构建了相对系统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14. **文学**:汉赋、五言古诗和《说文解字》等文学作品丰富,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5. **史学**:班固所着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录了西汉的历史。

16. **宗教**: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流行。道教也开始形成并发展。

17. **艺术**:绘画、石刻等艺术形式在东汉时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8. **科技**:东汉时期科技发明众多,如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东汉时期的人们生活较为丰富,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显着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科技发明对现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1. **造纸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记录和传播。这项发明使得书写材料变得便宜且易于获取,对教育、文学、科学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现代的纸张和纸制品生产技术,虽然在原料和工艺上有所发展和变化,但其基本原理仍然源自东汉时期的造纸技术。

2. **地震仪**: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之一。虽然现代的地震监测设备更为先进和精确,但张衡的发明为地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 **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的辨证施治原则至今仍被中医广泛使用。华佗则以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闻名,虽然具体的历史细节可能有争议,但他对医学的贡献仍被纪念。

4. **数学**:《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着作,其中的许多数学原理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分数的运算、盈不足问题等。

5. **天文学**:张衡的浑天仪是模拟天体运行的重要仪器,对后世天文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6. **农业技术**:东汉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如新型农具的发明和改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对后世农业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7. **瓷器制造**:东汉时期瓷器的烧造技术是中国古代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瓷器的制造技术对后世的工艺美术和日常生活用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8. **冶炼技术**:东汉时期的冶炼技术,特别是铸铁技术的进步,为后世的金属加工和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9. **水利工程**:东汉时期水利技术的发展,如有效的灌溉和防洪系统,对现代农业和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些科技发明不仅在当时推动了社会进步,而且对后世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许多现代技术和发明都是建立在古代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东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对现代医疗体系和治疗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临床医学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的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仍然会借鉴这部着作中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 **辨证施治原则**:张仲景提出的辨证施治原则,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差异来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一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 **方剂学**:《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为现代中医药方剂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 **外科手术**:华佗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外科手术的先驱,他所创制的“麻沸散”是世界史上最早的麻醉剂之一,为现代麻醉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5. **医疗体育**:华佗创立的“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开端,对现代的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6. **草药应用**:东汉时期的草药知识为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药材资源和配方。

7. **医德医风**:张仲景和华佗等名医的医德医风,强调医者仁心和对患者的关怀,对现代医疗职业道德的树立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8. **医疗卫生制度**:东汉时期的医疗制度为后世的医疗卫生体系提供了早期的模式,尽管与现代医疗卫生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对医疗服务的探索对现代体系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东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的医疗体系、治疗方法、药物研发、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如果在东汉时期时间和萧处楠想要进行科技发明,他们可能会面临以下挑战:

1. **技术限制**:东汉时期的技术条件有限,很多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材料可能无法获得,这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发明创造力。

2. **知识体系**:他们需要掌握当时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与现代知识体系有很大差异,需要时间去学习和适应。

3. **社会接受度**:新的科技发明可能会受到传统观念和习俗的阻碍,需要努力说服社会接受和采纳新事物。

4. **资源获取**:可能难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资助来进行研究和开发。

5. **政治环境**:东汉后期政治动荡,可能会影响到科技研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6. **文化差异**:需要适应当时的文化背景,科技发明必须符合当时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需求。

7. **传播和推广**:发明的推广可能受限于交通和通讯手段的落后,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

8. **知识产权保护**:当时的社会可能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东汉时期也有许多科技成就,如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九章算术》的编纂、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的贡献等。如果他们能够结合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发挥创造力和智慧,也有可能做出重要的科技发明。

在现代进行科技发明,可以利用的优势包括:

1. **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现代科技为发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平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

小主,

2. **丰富的信息资源**: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海量的资料和数据,有助于研究和开发。

3. **全球化的市场**:全球市场为科技发明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机会。

4. **政府和私人的资助**:政府科技项目资助、风险投资和众筹等为发明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

5. **知识产权保护**:现代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了发明者的权益,鼓励创新。

6. **教育和研究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平台。

7. **国际合作**:跨国合作和国际交流为科技发明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资源。

面临的挑战包括:

1. **技术快速发展**: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发明者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2. **高成本**:研发成本高昂,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发明。

3. **激烈的竞争**:全球竞争加剧,需要在创新和效率上保持领先。

4. **法规和伦理问题**:科技发明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并考虑伦理和社会影响。

5. **技术滥用的风险**:科技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安全和隐私问题。

6. **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发明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

7. **全球化的不确定性**: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和市场。

8. **技术与社会的融合**:需要考虑技术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文化环境。

9. **国际政治和贸易摩擦**:可能影响跨国合作和市场准入。

10. **技术标准化**:新技术需要与现有标准兼容,推动标准化过程可能复杂且耗时。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发明者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同时需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

在现代科技发明中,平衡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创新者需要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它是激励创新和保障创新成果的重要手段。

2. **利用现代科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提高知识产权的审查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3. **遵循法律法规**:创新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确保创新成果的合法性,并及时申请专利或商标保护。

4. **积极参与立法**:创新者应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为保护自身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5. **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者需要关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加强国际合作,同时维护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6. **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创新者应注重提升知识产权的质量,创造高价值的专利,以实现更好的市场保护和商业价值。

7. **合理运用知识产权策略**:企业或个人应合理运用知识产权策略,如专利布局、许可、转让等,以实现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和价值最大化。

8. **关注新兴领域立法**:对于新兴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需要关注相关立法动态,以应对新挑战和保护创新成果。

9. **强化全链条保护**: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出发,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提高保护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10.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利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数据质量,维护数据安全,完善知识产权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规范。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在保护创新者权益的同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东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生产工具的改进**: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显着改进。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作。此外,全铁制犁铧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使得起土省力,可以深耕。新型的全铁制耕作工具也逐渐增多,如曲柄锄和铁制钩镰等。

2. **水利工程的发展**:东汉时期水利建设成就显着,如灵渠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灌溉水平。各地发现的东汉墓葬里,经常可以看到水田和池塘组合的模型,显示出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先进的水利管理系统。

3. **牛耕技术的推广**:东汉时期,牛耕技术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推广。铁犁牛耕技术已从中原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带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4. **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东汉时期的农业经营十分注意时令节气,重视杀草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种植不同的作物,并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这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小主,

5. **农作物品种的多样化**:东汉时期的农作物种类丰富,除了传统的粟、麦等谷物外,还有各种蔬菜、水果和草药等。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种植和品种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6. **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东汉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农产品加工工具有了显着进步,如陶风车、陶磨盘模型的出土,说明农产品加工技术得到了提升。

7. **农业经济的繁荣**:东汉时期,农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

8. **农业政策的支持**:东汉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推广牛耕、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等。

总的来说,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管理水平和农业经济都有了显着的进步和发展,为后世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取得了显着进步,对现代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东汉时期的农业经营十分注意时令节气,重视杀草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种植不同的作物,并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这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

5. **区田法的推广**:东汉时期继续推广西汉后期发明的精耕细作的区田法,不择地势,强调地力的应用,并在区田里使用“骨汁、粪汁渡种”,这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开始运用的浸种施肥法 。

6. **农业产量的提高**:由于水利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的进步,东汉的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提高。据《东观汉纪》记载,章帝时,张禹在徐县开蒲阳旧陂,垦田4000余顷,得谷百万斛,每亩产量在两三斛之间,与西汉初期相比,增产了三倍 。

这些进步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农业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手工业在技术和规模上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冶铁技术**:东汉时期冶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光武帝时期,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机,这一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冶铁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冶铁效率。此外,东汉时期还发明了“百炼钢”技术,即将炒钢反复锻打,炼成含碳量高、含杂质少而组织均匀的优质钢。

2. **陶瓷业**:东汉时期,制陶业进一步发展,已经能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创新。

3. **纺织业**:纺织业是东汉的重要手工业部门,可以织造多种丝麻织物,并能染出十余种颜色的丝织品。蜀锦、越布、齐的方空毂和冰纨等都是当时的名产品。

4. **造纸业**:蔡伦在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术,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及破鱼网等作为原料,大幅降低了造纸成本,使得纸张得以广泛使用和传播。

5. **漆器工艺**:东汉时期漆器工艺水平很高,尤其是广汉及蜀郡的工官制器最为着名。

6. **酿酒业**:东汉时期酒的浓度较西汉有显着提高,酿造业在家庭手工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7. **制盐业**:东汉政府加强了对盐铁生产的监管和税收,而不直接介入盐铁生产,显示了对盐铁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和管理方式的改进。

8. **建筑业**:东汉时期砖瓦被普遍运用到建筑中,汉魏洛阳故城中发现的汉代精美瓦当就是证明。

9. **金属加工**:东汉时期金属加工技术也有所进步,如铜镜的制作繁盛,其形制花纹不断演变,体现了当时铜器制造的高水平。

10. **玉器制作**:东汉时期的玉器制作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同时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汉八刀”成为玉器制作工艺的典型代表。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也对后世的工艺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时期的建筑业在技术和规模上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具有以下特点:

1. **木结构技术的发展**:东汉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木构架体系都已出现并趋于成熟。

2. **高层建筑的兴起**:东汉时期,高层建筑开始增多,如望楼、戏楼、仓楼、水榭、门楼、阙、飞阁等建筑类型。

3. **庭院式布局**:东汉时期的建筑群布局虽严格按照儒家礼制、阴阳五行的宇宙观进行,但并不严格对称,群体建筑注重整体的均衡与和谐。

4. **阙的盛行**:阙作为塔楼状装饰性建筑物,在东汉时期大量出现,常建于道路两旁,作为宫殿、庙坛、陵墓入口的标志。

5. **园林建筑**:东汉时期的园林建筑保留了先秦宫苑的某些传统,如筑有相当数量的高台,高台上建水榭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6. **屋顶艺术**:汉代屋顶形势舒展而优美,坡度平缓,屋面多直坡而下,檐口、脊多是直线。

7. **砖石结构的应用**:东汉时期砖墓普遍流行,木椁墓式逐步消失,砖石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8. **装饰艺术**:汉代建筑装饰轮廓粗犷、线条简练、浑然古朴、简繁对比强烈、生动传神。

9. **瓦当的使用**:汉代瓦当多为圆形,纹饰多样,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两汉建筑的重要特征。

10. **建筑的礼制化**:东汉时期的建筑在布局和设计上更加注重礼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东汉时期建筑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商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1. **货币市场的发展**:东汉时期,货币系统主要由铜钱组成,铜钱的使用促进了商品交易的便利,有助于统一国内市场的经济秩序。

2. **商业道德的逐渐形成**:商业道德开始逐渐形成并得到重视,商人在商业活动中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以维护商业秩序与公平竞争。

3. **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推动**: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生产较多,商品比西汉多,市场亦有所扩大,城市中都设有交易商品的市。

4. **交通事业的发达**: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达,中原地区的陆路和水路交通都有新的发展,中原与边疆地区的交通也有所发展。

5. **地区经济的不平衡**:由于地主庄园的普遍存在,自然经济特点突出,对商业的发展有所限制,导致东汉商业发展特点是既发展却又不很兴盛。

6. **国际贸易的扩展**:两汉与西域的贸易盛行,海上交通也得到发展,中国商船可到达锡兰岛的狮子国一带,与印度也有直接交通。

7. **城市化进程**:当时的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都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城市中心的集贸市场活跃,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市场、征收商业税、制定标准的商品价格和批准买卖契约。

8. **贸易物品的多样性**:汉朝的商业贸易物品种类繁多,包括农产品、食品、家用器具、铁制工具、丝绸、漆器、铜器等,这些商品在城市市集上广泛交易。

这些特点不仅推动了东汉时期商业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商业和贸易活动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货币系统主要基于五铢钱制度。五铢钱是东汉时期最主要的货币形式,它继承自西汉,并继续作为官方流通货币使用。以下是东汉时期货币系统的几个显着特点:

1. **五铢钱的广泛流通**:东汉时期,五铢钱是标准的货币单位,其重量和尺寸都有统一的规定,这体现了货币标准的统一化。

2. **货币铸造权的集中**:政府对货币铸造权进行了集中管理,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以防止私铸货币的流通。

3. **货币的材质与重量**:东汉五铢钱一般由铜制成,重量大约在3克左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的重量可能会有所减轻。

4. **货币的贬值**: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问题,出现了货币贬值的现象。例如,董卓在公元190年左右发行了质量较差的货币,导致货币大幅贬值。

5. **实物货币的使用**:除了金属货币,东汉时期也存在实物货币的使用,如粮食、布匹等,特别是在货币贬值严重时,实物货币往往成为更稳定的交换媒介。

6. **货币制度的改革**:东汉时期进行了一些货币制度的改革,包括铸造新币和调整货币的重量与成色,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7. **货币的形制变化**:东汉时期的五铢钱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如出现了剪边五铢和磨边五铢,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货币流通和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8. **货币铸造与流通制度**:东汉时期,货币铸造的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是分离的,中央太尉属下之金曹对货币铸造进行宏观调控,而具体的铸造权则下放到地方郡县。

9. **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东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货币贬值往往导致物价飞涨,经济混乱。

东汉时期的货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贬值和私铸等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货币系统的崩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和经济的动荡。

东汉时期货币系统崩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治动荡**: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和内乱不断,导致中央政府对货币铸造和流通的控制力下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 **货币滥发**: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战争开支,政府大量铸造货币,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3. **私铸货币**:由于官方货币价值下降,民间私铸货币行为猖獗,进一步破坏了货币的信用和稳定性。

4. **经济结构变化**: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经济盛行,导致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货币经济相对萎缩。

5. **社会矛盾激化**:货币贬值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摘自百度百科:

东汉(25年—220年),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 [1]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并延续“汉”为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4]然后消灭各地军阀,统一天下,设立台阁制、推行度田令加强中央集权,开创光武中兴。 [3]明章二帝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明章之治。 [5] [171]汉和帝时期击败贵霜帝国, [205]迫使匈奴西迁,复收西域, [204]通使罗马,实现中国与欧洲首次直接交往, [227]国力到达顶峰,史称永元之隆。 [6-7]中后期权归女主,六后临朝。 [206]邓太后以女君之名亲政, [198]推行一系列改革,复平天下,史称“和熹盛东汉”; [200] [203]汉安帝亲政后朝政腐败,国势倾颓;汉顺帝推行阳嘉新制,中兴东汉; [214]桓灵二帝兴起党锢之祸,引发黄巾起义,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平叛,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 [8-9],揭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 [10] [11] [12]董卓被杀后,汉献帝东归洛阳 [13],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时期。

东汉沿用西汉制度并进行调整,以适应当时社会状况,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超过了西汉时期的水平。 [114-115]在此期间,佛教传入中国,道教诞生,汉服定型 [250],夜市兴起 [249],蔡伦改进造纸术,邓绥开创男女同校的先河, [240]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许慎着成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228]汉顺帝开辟科举制的萌芽, [241]印刷术雏形拓印问世 [253],史学家司马光评价道:“自(夏商周)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229]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东汉历任皇帝

共14个词条105.4万阅读

刘秀

东汉第一位皇帝

刘庄

东汉第二位皇帝

刘炟

东汉第三位皇帝

刘肇

东汉第四位皇帝

东汉太常

共4个词条5647阅读

皇甫嵩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名将皇甫规之侄,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中国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的重要将领。皇甫嵩少时好诗书,习弓马。汉灵帝时被征为议郎,迁任北地太守。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令其为左中郎将、持节,前往颍川郡镇压黄巾军波才部,后击退波才,封都乡侯。十月,奉命北上,领军与张梁激战于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次月,又击杀张宝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升左车骑将军,兼冀州牧,封槐里侯。中平二年(185年),被宦官诬告,罢左车骑将军。中平五年(188年),出任左将军,与所督前将军董卓合兵往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专权,任命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至京师,董卓立即下令将其逮捕,欲杀之。因众人求情,改任议郎、御史中丞。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皇甫嵩任征西将军,继为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卒。皇甫嵩一生为人爱慎尽勤,先后上表陈谏有补益者五百余事,皆手书,毁草稿,不宣于外。又不置亲信下士,门无留客,时人皆称其忠贤廉明。其身经灵、少、献三帝,始终忠于朝廷,屡建战功,平乱维稳。虽多次被诬陷,但刚直不阿,不参与党锢,还谏言赦免。忧国扶民,德布天下,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赵岐

赵岐(?-201年),字邠卿。京兆长陵县(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末年官员、经学家、画家。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名。赵岐年少时即有才艺。汉桓帝时因得罪宦官而逃至北海卖饼,被孙嵩救至家中,藏于复壁内数年,后被赦出。延熹九年(166年),应司徒胡广辟命。后拜并州刺史,又因党锢遭禁十余年。光和七年(184年),拜议郎。累迁敦煌太守,赴任途中遭劫持,经诡辩才幸免于难,辗转返回长安。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再拜赵岐为议郎,不久迁太仆。李傕、郭汜掌权时,命赵岐与太傅马日磾出使关东。献帝东迁时,他又说服刘表助董承修理宫殿,于是留在荆州,被朝廷拜为太常。建安六年(201年),赵岐去世,享年九十余岁。赵岐善画,《历代名画记》提及他曾自画四贤像于自己的墓中。赵岐对《孟子》研究颇深,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的注本即是赵岐所作。(概述内图片来源:《古圣贤像传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任恺

任恺,东汉太常。

张奂

张奂(104-181年),字然明,又名张焕。敦煌渊泉今甘肃省瓜州县)人,后以功移籍弘农郡(今河南灵宝),书法家张芝的父亲。中国东汉经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凉州三明”之一。早年师从太尉朱宠,研习《欧阳尚书》,自行删减《牟氏章句》。汉桓帝时,举贤良出身,对策第一,授议郎,历任安定都尉、武威太守、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等职。多次赢得对外战争,招抚外族,促进边境和平,功勋卓着。汉灵帝即位,迁大司农,受到宦官集团利用,讨伐大将军窦武。事后,上疏为窦武等人申冤。累迁太常卿,辞官归乡,授课着书,不再出仕。光和四年(181年),张奂去世,时年七十八。

东汉末年美女

共13个词条11.9万阅读

大乔

孙策之妻

小乔

周瑜之妻

冯方女

袁术之妻

文昭甄皇后

曹丕之妻

历史事件—东汉统一战争相关人物

共38个词条4.9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