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渤海国的礼仪十分繁琐,亏得长卿记得住,一点差错也没有。”
“那您觉得,他们的礼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嗯……”郑安雅皱了皱眉,说,“我也说不上来,总感觉礼是一样很重要的东西,没了它不行,但太繁复了也不好。”
“对。‘ 礼者,敬人也。’礼这个东西,主要是为了尊重他人,所以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礼非常重要。但礼也是有尊卑之分的,礼的繁琐程度按照国君、大夫、士子依次递减,到了百姓那儿就只剩下‘礼不下庶人’了。所以,一个特别看重礼的国度,他们的等级观念也会非常重,而且这种观念会在世代间传递。为什么呢?因为礼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拿学习来说,同样是十几岁的男孩,如果他是国君之子,那除了读书之外,他学习的重点很可能是如何主持祭祀和处理政务;如果他是大夫之子,往往学的是如何驾驭马车;如果是士人之子,大概学的是待客之道;如果是平民出身的孩子嘛,公主您觉得他该学什么?”
“这个……”郑安雅歪着头想了想,“先生,我还真不清楚。在我的印象中,百姓家的孩子很早就开始帮着父母干活了。他们要学什么呢?”
卫信忠用手敲击着案几:“对啊,就是学怎么干活。农人的孩子学种地、学砍柴,工匠的孩子学手艺、商人的孩子学记账、学做买卖,就是这些。”
“先生的意思是,高无疾是平民出身,所以没有机会成为将军吗?”
“据我的观察,高无疾应该出身士族,只是家境贫寒,要不然平民家的孩子如何年纪轻轻就能学得一身好武艺?就算有心学也找不到好的教习师傅,兵书之类的更不会有,因为八成以上的百姓都不识字。只是士人这个出身在渤海国的朝堂上还是不够看的,他们通常只能给封君大夫们打下手、做门客。渤海人所谓的明君和昏君的差别,指的是否能从一众官员、贵族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中选出贤者担任要职,至于士人和平民,那不在他们的选择范围之内。打个比方,假如现在渤海国有战事,清源君挂帅出征,高无疾能跟他上同一辆战车做个参乘,这就算光耀门楣了。”
“唉,这得埋没多少人才啊。”郑安雅感叹道。
卫信忠的神情有些激动:“公主这下明白臣为何要追随您了吧?臣也是士人出身,虽自命不凡却无法在渤海国的朝堂上立足,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这才来到高昌国碰碰运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