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立航和吴林感到愧疚,但他们坚信乡村教育振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希望能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叶立航和吴林在乡村教育振兴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尽管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争取师资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前方的挑战依然如汹涌的波涛,不断冲击着他们的信念。
他们发现,虽然通过众筹和部分捐赠购置了一些新的桌椅和教学设备,但学校的教室依然破旧不堪,墙壁剥落,屋顶漏雨。尤其是在雨季,教室里常常积水,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叶立航和吴林决定自己动手修缮教室,但他们缺乏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施工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如何搭建牢固的屋顶架构,怎样处理墙壁的防水问题等。
吴林四处寻找建筑工人请教,叶立航则在网上查阅大量的建筑资料。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他们终于在村民的帮助下,初步完成了教室的修缮工作。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学校的电力供应不稳定,经常停电,影响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与当地的电力部门多次沟通,但由于乡村电网改造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叶立航想到了利用太阳能发电设备,但高昂的成本让他们望而却步。他们只能先购买一些小型的发电机备用,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在师资方面,尽管与师范院校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愿意来实习的师范生数量有限,而且实习时间较短,无法形成稳定的教学力量。
叶立航和吴林决定提高教师的待遇,但乡村的财政紧张,他们只能向社会寻求赞助。一些企业表示愿意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要求学校在教学中为他们的产品进行宣传,这让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吴林坚决反对这种带有商业性质的合作,担心会影响教学的纯粹性。叶立航则认为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接受一些合理的条件。经过激烈的讨论,他们最终决定拒绝这些企业的赞助,继续寻找其他途径解决师资待遇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尽管他们组织了课外辅导班,但学生们的基础实在太差,需要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补起。叶立航和吴林不得不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将知识点细分,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