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地最冷的月份也不过河水刚刚结层薄冰的程度,百姓冬季御寒之物多为夹袄,而这袄只有几两棉花,再加上外衫,对付时日不长的冬季已是够用,有那家境不好的,多穿几件秋装也能挨过去。也有个别年份异常寒冷,再加穿一件加厚的坎肩就可,且坎肩没有袖子,并不会增加不便。开春倒春寒时也多以其御寒,且样式多样,穿在内保暖,穿在外美观,一衣多用,深得百姓喜爱。
军营中都是正值壮年的汉子,寻常冬衣就已够用,往常购置冬装时并不会将坎肩纳入采买范畴。营中齐王和其手下将领也同士兵一般,从未穿过此衣物,来自北地的齐王更是连见都未见过。大家只想着怎么加厚棉袄而不被监军看出端倪,却整日搔秃了头也不得其解。
李元恒深知再不购置冬装恐耽搁月底大军开拔,他换上常服,离开军营,想着往云岭城中去,或可得个主意。
云岭城中的成衣铺已经开始售卖冬装,铺子里各式样的衣裳琳琅满目,既有粗布棉衣也有锦缎面的夹袄,只要你进来,总有适合你的那一款。
李元恒虽一身并不起眼的玄衣,但周身出尘的气质令人难以忽视。掌柜慧眼如炬,一眼就瞧出李元恒不是寻常百姓,急忙上前招呼。李元恒不喜生人靠的太近,只问了句冬装在何处,便推拒了掌柜随侍。掌柜不敢不从,生怕失了大主顾,只好叮嘱店中伙计,长点儿眼,贵人有甚吩咐及时满足。
李元恒一件件冬装看过去,因进的这家铺子店面招揽的是一般富户,铺子里大都是普通的冬装,虽然面料式样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还是逃不脱那些固定的样式。偶有一两件加厚的棉袄,袖子臃肿不堪,并不适合从军之人。士兵们不是奔袭就是作战,既要保暖又要方便活动,单纯加厚这条路走不通,李元恒双眉紧蹙,陷入沉思。他一边想解决之法,一边缓缓沿着货架走。见没什么稀奇的,转身就要离去,却在店中拐角处看见几件样式奇怪的衣裳。李元恒隐隐觉得解决之法就在那个角落,遂止住了离店的脚步,转身朝着那个角落去了。
走到跟前,李元恒拿起一件。只见这衣裳没有袖子,在侧襟处有几个盘扣,手上的这件布料是常见的棉布,触之绵软亲肤,衣长较短,只到髋骨上方。剩下几件布料有好有坏,但总的长不过臀,属于较短的上衣。李元恒叫来伙计询问这衣裳叫什么名字。伙计一听这话便知李元恒非云岭本地人,笑着道:“这是我们云岭本地百姓冬季爱穿的一种衣物,叫做去袖,它既可穿在内里也可穿在夹袄棉衣外。因我们云岭四季并不明显,唯有这大风叫人奈何不得,这一吹就容易吹个透心凉,所以四季里倒有三季都可见有人穿它,春秋大多穿在春装秋装外,既好看又可抵挡寒风,冬天穿在内里,既保暖又不会箍着胳膊,方便舒适。云岭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爱穿,只是布料式样各有不同。贵人可要来两件?”
李元恒听着伙计滔滔不绝,也上身试穿了下,见果然舒适保暖,心中一计较,便听了伙计推荐,选了其中两件,付了钱,匆匆回了军营。
齐王正在和属下商议其他军务,侍卫进来通传李元恒求见时,他早已头痛难忍,遂让属下退下,独留了李元恒一人。见李元恒入帐,齐王坐在上首一手支额,睨了他一眼道:“元恒,军中事务实在是多,本王头痛不已,你可给本王带了好消息来?”
李元恒俯首作揖道:“微臣或许找到了冬装解决之法。”说着便将手中衣物呈上,将成衣铺伙计所言告之齐王。
齐王看着手中的两件衣物,眼中熠熠生辉,道:“本王来南地已有五年之久,竟从未见过此等衣物。依你所言,冬装明里可照常采购,暗里加购去袖,此衣短小不会给士兵增加负重,如此既能解决士兵去往北地御寒难题还能解决冬装厚实不便的问题,甚好。此事就交由元恒你去做。”
李元恒垂首应是。
******
招徒之法“颇有成效”,临幽城沈知府千金不安闺中,离经叛道的言论甚嚣尘上,徒弟没招几个,反倒惹得父母担心,下人议论,总有人在院子里窃窃私语,搅得沈柔止心烦意乱,连着食欲也下降,没多久竟瘦的小脸都尖了下来。
城西小院早已收拾妥当,为了不让上门打听的人扑空,沈柔止还安排了一名小厮在院中守着。
沈柔止整日里唉声叹气,烦闷之情无人诉说,只好提起笔,絮絮叨叨写给李元恒。她又将李元恒上个月写的信看了一遍,信中没写什么大事,只说他现在在齐王手下颇受重用,等日后在齐王手下挣得军功,便托媒人上沈府下聘。知晓她要开武堂,先是夸赞一番其勇可嘉,再以鼓励之语让她直面困难,言语平实,读之如沐春风。剩下的就是他如何思念她,她是否想他一些酸溜溜的话。信中还附了一首他写的诗:
白雪皑皑红梅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俏立枝头独念汝。
南雁北飞杨柳岸,
原是思君渡春风。
沈柔止嘴唇翕动,轻轻缓缓念着这首名为“无题”,实则“相思”的诗,仿佛吃了一颗无比甜蜜的糖果子,蜜汁经口舌流向四肢百骸,甜到心坎,甜到身体各处。正如他信中所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她能定下心来,一件一件去攻克,终有拦路虎成垫脚石的那天。她给自己鼓劲,开武堂是古往今来临幽城中的头一份儿,难点是正常的,只要坚持,终有一天会成功。
重振精神,沈柔止叫来沈府中小厮,询问为何没有人愿意去武堂学武。小厮一开始支支吾吾,不肯据实以告。然沈柔止多少能猜出一些,她并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她睇了一眼院中站着的数十人,道:“大家不用怕,你们在沈府少说也做了五六年,我沈柔止苛没苛待过你们,各位心中有数。你们说实话,我不仅不会恼,反倒有赏钱可拿。言之有物者会赏一两银子,只要你和别人说的不一样,并且令我信服,反之,不仅没赏,在沈府日后再无出头之日,现在做甚,一辈子做甚。”
地下众人窃窃私语,有那机灵的偷偷觑着他人,犹豫一二,终于抵抗不了一两银子的吸引,一鼓作气上前道:“小姐,现在临幽城都在说您离经叛道,伤风败俗,谁去了您的武堂学武谁就和您一样是个败坏门风的......的,哎呀反正那些话难听的很。很多百姓家的女子但凡有想去武堂问问的,都被父母锁在家中。”
沈柔止面色深沉,阴郁的似乌云密布的天,透不出一丝光亮,她娥眉蹙起,道:“赏。”小环随即从荷包里拿出一两碎银,给了说话的小厮。
众人见果真有赏,各个交头接耳,喧闹起来。另一个小厮瞅准时机急忙上前:“还有那家中殷实的,本就将女儿看的甚严。只有那些连日子都过不下去的才想去试试,可家中连买米面的钱都没有,何况还是女儿家去学武,即使只有一文,也不会掏。即便不掏钱,闺女长这么大还要给家里干活,哪有时间去学那顶不了吃喝的武。”
余下的婢女小厮们也跟着应,直道有钱的不想来,无钱的没法来,叽叽喳喳惹的沈柔止焦躁不堪。
等着一会儿,见再没有人上前,沈柔止让小环对付众人,自己揉着胀痛的前关,回内室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