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到新家

棹渡 一棹清歌 841 字 12天前

上了大公路后就好走了,傍晚暑气消退,凉爽的风吹得人神清气爽。月季在妈妈怀里睡着了,张叔的身体微微前倾,胳膊青筋暴起,大手牢牢把着车把,稳稳地控制着使车速不快不慢,生怕颠着了妈妈。大姑和大姨不时推一把,一路聊着家长里短,志军不感兴趣。

他一路东张西望,过了几条小河,哪里有水塘,哪里路边有野果树都记在脑海里。他毕竟是男孩子,淘气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上树掏鸟窝下河游泳,夏夜捉禅草丛里扒野地瓜,自制弹弓和钓鱼竿,自制滑板车,自己做陀螺。凡是农村男孩会的他都会。

特别是做陀螺最拿手,用槐木,杨木和松树枝都做过。槐木硬,不好削,但是鞭起来有感觉。一般用杨木和松树,木质轻好削,在陀螺上部箍一个钢圈,底部打进一颗钢珠,完美。鞭子就剥桑树皮,把外层硬皮剥掉,取里面的白色内皮,非常柔韧。最好是用鞋带,可是那时候一双解放鞋穿得破破烂烂了都还不舍得扔,哪里有多余的鞋带哦。

说起解放鞋,想起去年村里放露天电影。那时候为了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每个生产队每个月会轮流放电影,只要是不太远的周边走半个小时都会跑去看。当那白色的投影幕布高高支起来,人们就知道要放电影了,一传十十传百,蜂拥而至。

结果散场时下起了大雨。那时候都穷啊,很少人家用手电筒,因为舍不得买电池,走夜路大都是用掏空内芯的葵花杆当火把照明。那晚的暴雨浇灭了火把,把家门口大路上看电影散场回家的人们也淋成了落汤鸡。就有很多人涌到志军家避雨,等到雨停了人群又重新点燃火把走了。

第二天一早奶奶发现在堂屋外窗台上赫然放着一双崭新的军绿色解放鞋。鞋面干干净净,可能是昨晚看电影的谁怕弄脏了新鞋,下雨时就脱了拎着,结果在志军家避雨放在窗台上走时就忘了。奶奶说别动,人家会回来找的。结果个多月过去了都没人找来,奶奶猜测可能是几里路外那所乡中学老师孩子的,他们有工资,可能丢了不心疼吧?穷人家第二天一早就会来寻了。

后来奶奶就让志军穿上,可是码子大,不好走路,奶奶就给鞋子前面塞布头,鞋带系很紧才能走路。总比自己那双破了洞的胶鞋好啊!至少冬天脚趾头不漏风受冻了,渐渐的竟然习惯了那双不合脚的解放鞋,奔跑跳跃自如。可见这世间万物是人去适应外部环境,人会因为环境条件而改变自己才能生存下去。所谓优胜劣汰也是这个道理吧。

到张叔叔家时天还没黑,在大姨家见过的张叔叔的父母和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姑娘热情地迎出来。张奶奶和大姨大姑打过招呼就笑容满面的去抱妈妈怀里的月季,她看月季的眼睛亮晶晶的。妈妈可能也累了,任由她抱过月季。

张奶奶抱着月季高兴的招呼大家在院子里洗洗脸擦擦汗。妈妈在大姨和张叔叔的搀扶下下了板车,她一脸惊疑地看着这个陌生的地方,又看看周围的人,看到志军在身边一把搂过志军,像老母鸡护崽一样的护在身前。又看看大姨和大姑,疑惑地打量着似曾相识的张叔叔,不肯迈步。张叔叔把父母拉到一边简单地说明了情况,两位老人听了面色稍微凝重,对视几秒眼色担忧的又看了看妈妈,马上恢复如常笑容满面的招呼着进屋。张奶奶会事些,张爷爷比较木讷不善言辞。大姨本来有点紧张的注意着张家父母的态度,此时面色放松,和大姑相视一笑。那姑娘高兴地跑过来宠溺的摸了摸志军的头,温柔地拉过妈妈的手,“嫂子,到家啦,别怕,这是你的家。来,跟我来。”妈妈竟然很听话的由她拉着手进了屋,却不忘回头看志军跟着没有。

房子和院子的布局跟大多数农村家庭差不多,一排三间土坯房,后面有退堂,两边各一间偏房。下风的一角是猪圈。显得布局合理干净利落,一看就知道这家一定有个会管家的女人和勤劳肯干的男人。院子巧妙的利用树围的篱笆墙,竟然在边上还种了一些牵牛花攀附在篱笆上。藤蔓上缀着偃旗息鼓的粉色白色的小花。牵牛花是昼开夜合的植物,只有白天见了光才会绽放,就像在爱人面前才会敞开心扉一样。晚上没有了光,它就合拢花瓣休养生息,静静地等待黎明的到来。

花如此,人如是。

“小小牵牛花呀,开满竹篱笆呀,一朵连一朵呀,吹起小喇叭。。。”志军看着花想起那首收音机里经常放的儿歌。

村里一个小伙伴家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