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改稻为桑

“众位爱卿,可有本奏。”

随着话音落下,一位出身江南的官员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臣有本奏。

近年来天灾频繁,百姓民不聊生。虽有陛下之圣明勤勉,文武百官之奋力禀政,泱泱灾民得以赈济。

可这几次赈灾下来,如今国库空虚,倘若来年再有什么天灾,或是再起兵戈,国库恐难以承受。

是以臣请奏陛下,行开源之法,充实国库,以养万民。”

隆庆帝闻言露出些许兴趣:“哦?不知爱卿所言,有何法开源?”

“臣之法便是效仿太祖之策,在江南之地改稻为桑。

番邦西土之民喜好华服,其土不蚕,惟籍我大明之丝到彼,可制造精美绸缎。近丝绸往来,得利可十倍有余。”

这里说的太祖改稻为桑并不是说把粮食全砍了,全改种桑树,那不是脑子有病嘛!

在本朝太祖初登基后,因为种种原因,太祖规定:江南各地百姓,凡地十亩者,桑半、棉麻三,以富民富国。

十亩地,必须拿出来半亩种桑树,再拿出来三亩种棉花或者麻。

这个政策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在气候正常的时候没什么问题。可随着小冰河时期的到来,早就被朝廷给默认废除了。

粮食都不够吃呢,还种个蛋的桑树棉麻啊!

而现在改稻为桑的策略被官员再次提了出来,因为国库确实是没钱了。

隆庆帝也并未立刻回复,而是示意一众大臣各抒己见。

“启奏陛下,臣以为不可。”林如海手持笏板站了出来。

刚刚听到开源俩字的时候,林如海就总觉得哪里不对,果然不出所料,对方没憋什么好屁!

林如海在江南任职十余年,自然清楚那里的情况。

江南一地确实富足,可富的却不是百姓,而是那些富商和官员们!

民谣说的“苏湖熟,天下足”也早就只是一句空谈。

江南受天灾和气候的影响虽然没有北方那么严重,可到底也是受到了波及。

且江南几乎七八成的土地都在私人手里,百姓手里那点地种出来的粮食还要应付苛捐杂税,能勉强够吃就不错了。

现在改稻为桑,这和逼百姓造反没什么区别!

改稻为桑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个好方略,因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

但无论什么政策都应该具有时效性,具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在治理国家上不可能存在“万能药”。必须与时俱进,对症下药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