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并列的,还有许多本土创作者的诗文和美术作品,包括海花她们获奖的贝壳工艺品,以及村小学精选的作文和图画。
一幅幅作品,如传承千年的灯盏,照亮了渔村孩子们求知的眼睛,也让考察团成员像所有初到南极村的游客一样,啧啧称奇:“不是小渔村荒蛮,是我们不够了解。”
“这些照片都是南极村的?”考察团成员又指着墙上问。
“是的,都是我们村的老照片。”季微澜告诉他们,这些照片都是村民们主动翻出自家泛黄的老相册后找出来的。
一张张黑白照片装饰了图书馆和传习所,让小渔村的历史变迁为更多人所见。
这时有一对小情侣走进图书馆,点了海盐柠檬水和小点心,一看就是来消磨时光的。他们在书架前翻书时,突然被沿墙陈列的老照片吸引。
“那个房子,是不是我们刚才路过的?”
旁边正在看图书的孩子跳起来,自动变身导游指点照片:“那是我家老屋!盖好两百多年喔!”“旁边那张就是我阿公的阿公在造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季微澜领着考察团又去了隔壁的传习所。水缸、渔网、扫帚、正在晾晒的番薯干……就是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渔村小院。
三角梅和苦楝树的树影里,七八位游客正同阿公阿婆坐在一起喝茶,吃番薯干,听一段随心所欲的讲古。
林四阿公正得意地讲,这是村里自创的“珊瑚牌”番薯干,用的是他们自己在沙地上种出来的番薯。“我们的太阳也比别处好,晒出来的番薯干有嚼劲又香甜。”
花螺婆在帮忙挑扫帚。被游客起哄了两句,她就红了老脸,把自家老头子叫来跟前。小扫帚轻轻扫双肩,扫前襟,就像当年送他出海那样:“呐,就是这样扫的咯。用这种小的,不要用那种,那种是扫帚草扎的,刷锅专用。”
原本已经没什么人会用的手扎扫帚,现在真成了南极村的独家旅游纪念品。
被家人担忧未来的阿鲤,现在是传习所创意手工扶贫车间的“一级技术员”,用灵巧的手带着村里的残疾人一起脱贫。
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