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与爷爷结合于战乱动荡的民国,如同乱世中的一抹温情,虽始于患难,却也在彼此心中种下了深厚的情感根基。
然而,和平年代的曙光并未能如他们所愿,带来长久的团聚与安宁,反而在生活的琐碎与变迁中,悄然埋下了分歧的种子。
1952年春,当岁月的车轮缓缓驶入花甲之年,爷爷与奶奶这对相伴多年的伴侣,也不得不面对岁月带来的无力感。
裁缝铺,这个承载着他们青春与汗水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他们力不从心的重担。
每当夜深人静,灯火阑珊之时,爷爷总会凝视着那个供他裁剪的大木桌,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时代的洪流正滚滚向前,公私合营的浪潮已不可阻挡。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午后,爷爷做出了一个影响全家命运的决定——将裁缝铺无偿捐赠给镇政府。
这一决定,对于爷爷而言,是响应国家政策、顺应时代潮流的壮举;但对于奶奶来说,却是晴天霹雳,让她无法接受。
裁缝铺不仅是他们经济来源的支柱,更是他们情感的寄托。
随着裁缝铺的消失,全家的经济命脉仿佛一夜之间被切断,生活瞬间陷入了困境。
他们不得不依靠土改时分得的几亩稻田艰难度日,但土地贫瘠,收成有限,根本无法支撑起这个庞大的家庭。
奶奶对爷爷的不满日益加深,她认为爷爷太过草率,没有为家人的未来着想。
而爷爷则坚持己见,他认为公私合营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个人应当无条件服从。
两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感情也逐渐出现了裂痕。
这种裂痕,如同冬日里的寒风,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这个家庭的温暖。
失去裁缝铺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爷爷虽然年事已高,却从未尝试过体力劳动,面对田间的农活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