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李世民吐血

唐太宗深知太子自幼生长于深宫之中,对于民间百姓的生活疾苦知之甚少。为此,他忧心忡忡地找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和杜正伦等几位重臣,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道:“诸位爱卿皆是朕所倚重之人,如今朕将教导太子之重任托付于尔等。平日里,还望汝等多为太子讲述些百姓生活在民间所面临的种种艰难困苦之事。若见到太子行为有不当之处,万不可姑息纵容,应当果敢直言进谏,使其能够从中受益,明白为人君者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于志宁和杜正伦等人连忙跪地叩头,表示定当不负圣恩,尽心尽力辅佐太子。

到了公元 636 年,长孙皇后的病情逐渐加重,终日卧病在床,身体每况愈下。尽管宫中太医们竭尽所能地为她诊治,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长孙皇后终究没能战胜病魔,与世长辞。

长孙皇后的离世给整个宫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此时的李承乾,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身患足疾的困扰,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那个乖巧懂事的太子,渐渐地变得叛逆起来,令唐太宗倍感头痛和无奈。”悠然说道。

“观音婢……”唐太宗正看着天幕上面讲的这些事情,谁也没有想到,竟然会突然听闻观音婢(即长孙皇后)早逝的噩耗!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将他心中原有的平静击碎得无影无踪。之前那想听下去的念头,眨眼间便烟消云散。此刻,他再也无法保持镇定,焦急万分地站起身来,匆匆忙忙就要朝着皇后所在之处奔去,非得亲眼看一看她如今究竟情况如何,方能稍稍平复他那颗已然焦躁难安的心。

“陛下你这是想要去哪里?”就在这时,只见长孙皇后心急如焚地出现在了天幕之下。当她得知即将讲述的乃是关于高明之事时,便毫不犹豫地起身赶往太极殿。尽管她尚不清楚为何高明会骤然失去太子之位,但出于对大唐江山社稷稳定的考虑,以及对高明本人的关切之情,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里。她满心期望着能够在李世民大发雷霆之际,及时给予安抚与劝慰。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长孙皇后刚刚踏入太极殿,尚未开口说上一句话,便一眼瞥见了有关自己未来将会早早离世的惊人消息。说实话,面对这样的讯息,长孙皇后并未表现得太过惊惶失措或是难以承受。

毕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对此她向来有着一份淡然处之的心境。真正令她心痛不已、忧心忡忡的,却是后续所看到的那些关于高明的种种遭遇——身染足疾,性情大变……她深知自己的这个儿子性格刚强,自尊心极强。一旦遭逢如此变故,恐怕很难坦然接受自身的身体状况。每每念及此处,长孙皇后便心如刀绞,对高明充满了无尽的疼惜之意。

“观音婢!你怎地突然前来啦?快快坐下,朕方才还寻思着要去寻你呢,没曾想你竟然过来了!不知你此刻感觉如何?身子可还好?”李世民一见到长孙皇后现身,脸上顿时绽放出欣喜之色,但转瞬间,一抹担忧却悄然爬上心头。

对于长孙皇后,李世民心中的情感无比深厚且复杂,既有历经风雨、相濡以沫的长久情意,亦有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伉俪深情。他实在难以想象,倘若这世上没有了观音婢的陪伴,自己将会陷入何等痛苦不堪的境地。

长孙皇后温婉一笑,轻声宽慰道:“陛下莫要担忧,妾身身子骨硬朗得很,并无大碍。且先让咱们一同观赏这天幕之景吧,待观罢之后再行商讨也为时不晚。”

然而,稍作停顿后,长孙皇后似是想起了什么重要之事,神色略显凝重地道:“陛下,高明那孩子的性子同您一般骄傲,虽说后来他不幸身患足疾,但妾身恳请陛下能想得通透些,高明实乃称职的太子人选呐。”

长孙皇后心里自然清楚,若是自己当真过早离世,那么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的某些事务怕是难以调和了。而如今自己所能做的着实有限,唯有衷心期望自己生命中最为珍视的这几人皆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唐太宗李世民此时稍稍放下了悬着的心,他缓缓地抬起头,目光投向那辽阔无垠的天幕。皇后刚才所说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他深知其中深意。对于自己的儿子高明,他心中满是欣慰和满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