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应下,等天幕结束后就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现在是越来越忙了,希望秦始皇快点找到合适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事情。
然而,李斯内心深处确实因为得到秦始皇的器重而倍感踏实与安心。过往所经历的种种事件,始终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间,并且他坚信秦始皇同样未曾忘却。正因如此,每当有事务交托于他时,李斯都会萌生出一种起码能够心安理得去应对的感觉。
实际上,在许多地区,这些税法和政策可能相对而言更为简便易行,但同时,它们也给某些特定区域带来了不少困扰。毕竟,一个朝代的发展历程中,税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调整,其具体细则以及相关政策的阐释亦存在着差异。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朝的部分皇帝竟然认为这种新出现的税法恰到好处、恰逢其时。就唐朝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这套税法恰好能够派上用场,并发挥出积极作用。
此时,悠然开口说道:“好了,既然大家已经了解到这些情况,那么不妨深入思考一下,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结合课本文献中的一些历史资料,再加上刚刚所探讨的内容,认真分析一下两税法的优势与弊端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让我们先来深入探讨一下,赋税制度这一概念其实自古以来便已存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和完善着。从汉朝至唐朝前期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赋税制度主要是以人丁作为征税的根本依据。然而,这种以人丁为核心的征税方式并非凭空而来,其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在于纳税人需要拥有与之相对应的土地以及各类资产。
可是啊,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唐朝中期时,情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通常来说,但凡一个王朝步入中后期阶段,土地兼并现象往往难以避免地会出现。恰好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一场规模浩大且破坏力极强的安史之乱骤然爆发。这场战乱犹如一阵狂风暴雨,给唐朝原本繁荣稳定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极为沉重的打击。无数的平民百姓在战火纷飞中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在战争中丧失殆尽,最终只能过上居无定所的生活。正因如此,大量的农民无奈之下只好沦为地主们的佃户,依靠为地主耕种土地来维持生计。
与此同时,唐朝政府能够直接掌控的农户数量则日益减少,这意味着朝廷所能获取的赋税来源大幅缩减。在此情形下,如果继续沿用此前那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并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显然已经行不通了,因为它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悠然缓缓地阐述道。
“但是两税法为赋税制度确立了一个新的合理的征收标准。从此以后,征税标准开始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悠然说道。
“这些,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两税法的出现对于唐朝朝廷所带来的利处,让我们先看一个史料记载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而他的主要的意思是说国家制定两税的本意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防止官吏的贪污腐败。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些被贪婪蒙蔽双眼的官吏们竟全然不顾朝廷颁布的法令法规,肆无忌惮地额外增加赋税额度,对老百姓的财富进行疯狂掠夺。他们巧立名目,在原本规定的税收项目之外,又增设了各式各样的收费项目,使得百姓们本就沉重的税负愈发雪上加霜。更有甚者,这些丧心病狂的官吏竟然强令百姓提前缴纳税款,哪怕是那尚未织成一匹完整绢布的丝线、尚未缫完的蚕丝也绝不放过。
在如此惨无人道的盘剥之下,黎民百姓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困苦。他们终年辛勤耕耘、劳碌奔波,但即便如此,一年到头所收获的成果也仅仅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至于其他基本的生活需求则根本无法得到满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却终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过着极度奢靡豪华的生活。他们将通过横征暴敛得来的巨额钱财如小山般堆积起来,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进献给皇帝,以此来换取圣上的恩宠与赏识。但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当这些财宝最终被运送到琼林库后,经过漫长的时间流逝,它们终究还是化为了尘土。”悠然不禁感慨万分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