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师傅们和曲茵一起修复城镇里的陶窑。陶窑位于城镇边缘的一片空地上,周围长满了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陶窑的烟囱破损严重,部分砖块已经掉落,周围散落着一些碎瓦砾。窑壁上的裂缝像是一道道伤痕,诉说着曾经的磨难。
曲茵和师傅们先用小锤子轻轻敲掉窑壁上松动的砖块,灰尘扬起,在阳光的照射下飞舞。然后,他们将新的泥土和切碎的稻草混合在一起,这种泥土是从城镇附近的一处黏土坑中挖来的,质地细腻且黏性较好。曲茵挽起袖子,将手伸进泥土和稻草的混合物中,用力地搅拌着,确保稻草均匀地分布在泥土里。
师傅们把混合好的泥料填补在窑壁的裂缝处,用手将泥料压实,再用特制的工具将表面刮平。对于烟囱,他们重新挑选了合适的砖块,一块一块地往上砌。曲茵在一旁帮忙递砖,她的目光专注,确保每一块砖都能稳稳地安放。新砌好的烟囱笔直地矗立着,仿佛一个坚强的守护者。
陶窑修复后,制陶师傅们开始重新烧制陶器。他们从陶窑附近的泥坑中挖取更多的黏土,这些黏土在阳光下呈现出深褐色的光泽。师傅们把黏土放在陶轮上,用脚轻轻地踩动陶轮,陶轮缓缓转动起来。他们的双手熟练地塑造着黏土,一会儿功夫,一个陶碗的雏形就出现了。
曲茵看到有些年轻人对制陶很感兴趣,便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她站在一位年轻学徒的身后,耐心地指导他如何控制陶轮的速度,如何用手指捏出想要的形状。年轻学徒的脸上满是认真,额头上渐渐渗出了汗珠,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制陶技艺的热爱。
随着陶器的烧制,曲茵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城镇的农业生产。城镇周边有一些农田,但由于战争的破坏,农田里杂草丛生,灌溉系统也完全瘫痪。
曲茵走进农田,脚下的杂草长得很高,几乎没过她的膝盖。她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土壤的情况。土壤因为缺乏管理变得十分板结,而且肥力不足。她决定先从改善土壤肥力开始。
她组织居民们收集城镇里的有机废物,如落叶、厨余垃圾等。这些东西被堆放在农田的一角,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堆肥堆。堆肥堆散发着一股混合的气味,但曲茵知道这是让土壤恢复生机的关键。她用锄头不时地翻动堆肥堆,让里面的物质能够充分发酵。
同时,曲茵沿着农田的边缘寻找水源。在城镇的山脚下,她发现了一条干涸的溪流。溪流的河床布满了石头和淤泥,两岸的树木因为缺水而显得有些萎靡不振。
曲茵带领居民们清理溪流中的淤泥和石块。他们用铲子和箩筐,将淤泥和石块运到一旁。淤泥很沉重,每铲起一铲都需要花费不少力气。在清理过程中,曲茵发现了溪流干涸的原因是上游的一个水坝被战争破坏,导致水流无法正常通过。
曲茵和居民们一起修复水坝。水坝是用石头和泥土建造的,他们从附近的山上开采合适的石头,每一块石头都需要几个人一起搬运。石头被搬运到水坝的位置后,用泥土填充石头之间的缝隙。曲茵亲自检查每一处缝隙,确保水坝的密封性。
水坝修复后,溪流重新有了水流。清澈的溪水顺着河道流淌,发出清脆的声响。曲茵又在农田里修建了简易的灌溉沟渠。沟渠用木板和泥土制成,将溪水引入农田。当溪水流入农田时,干旱的土地像是久旱逢甘霖的孩子,贪婪地吸收着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