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钧依旧将这种碳纳米管复合土命名为“亚马逊黑土”。
在试验田里,汪钧将亚马逊黑土铺了有三尺厚,然后撒上了竹米稻开始试种。
时间不等人,土壤改良迅速进入实验扩大化阶段,汪钧专门在麦块内建了一条“c”型碳纳米管生产线。
高台上一字排开的十台专用打印机日夜不停的喷吐着黑色的粉尘,再经过密封的吸尘管道进行收集和封装。
然后被送到搅拌机内按比例和其他肥料、土壤、水混合,再用翻斗车一车车的运往田间地头。
等到七月底晚稻开始全面播种前夕,麦块内所有的稻田都被覆盖上了这种“亚马逊黑土”。
汪钧决定先通过麦块内单季的试种来摸索经验,再由负责实验的科研组牵头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大夏所有的土地上去。
在那“亚马逊黑土”之上,那些被精心播种竹米稻仿佛如一群充满生机的小精灵,在岁月的洗礼下悄然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它宛如一位身姿挺拔的战士,不仅在头一个月里就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长势喜人之态,其根系更是犹如一张紧密交织的网,深深扎根于这片神秘的土地之中,显得格外发达。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汪钧新组建的科研组的辛勤付出与精准分析。
他们细致入微地研究着这片土壤的每一个细节,发现这里的各种肥料指标就像是一组精妙的数字组合,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平衡状态。
无论是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还是铁、锌、铜等微量元素,都恰到好处地满足着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也如同一个个微小的生命使者,在默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与农作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
根据科研组的分析和监测,他们预估按照目前这样良好的发展趋势继续下去,即便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或许都未必需要再额外施加化肥。
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啊!要知道,传统农业中,化肥的施用往往是一项巨大的成本支出。
而在这里,土壤内肥料的流失度却低得令人咋舌,仿佛这片黑土拥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牢牢锁住养分,不让它们轻易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