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上海街头的梧桐树迎来了最为翠绿的时节。
而对新康里的居民们来说,一件已经传了快十年的“大事”终于在枝头上的蝉鸣响起前尘埃落定。
随着动迁工作组的进驻,这座始建于1920年,承载着几代人欢声笑语、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的石库门弄堂,终于要和新时代告别了。
虽有对老宅的不舍,但弄堂里的绝大多数人还是和朱红娟一样,把高兴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挂在嘴上。
“哎哟,侬磨唧唧苏萨拉(你慢腾腾的干嘛)?人家一大清早就跑去动迁组了解政策了好伐?你么还在这里吃泡饭,到时候好处都被抢光了看你怎么办?”
因为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原本遍布大街小巷的书报亭逐渐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周学根和朱红娟这些年靠着几平米的亭子赚了不少钱,眼看生意不景气,自己年纪也慢慢大了,所以便爽利地选择了直接退休。
每天不用再早早起床,周学根终于可以舒舒服服地就着自己喜欢的咸菜喝一碗热腾腾的泡饭,但今天这雷打不动的早餐时光却让心急火燎的朱红娟按捺不住了,碎着嘴子在那不停地絮絮叨叨。
“急什么啦,动迁组九点钟上班,现在才八点半,站在门外面挤来挤去又没意思的咯,而且人家领导不是说过了嘛,所有拆迁政策都是阳光透明的,要么拿钱,要么拿房子,又不是靠抢的咯。”
周学根“不为所动”,一边继续“呼噜呼噜”下着泡饭,一边“反驳”着朱红娟的论调。
按照周清茹的说法,自己叔叔这些年最大的长进就是没那么怕老婆了,有时候占着理了甚至还会顶几句嘴。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只停留在言语层面上,如果朱红娟像现在这样站起身子叉着腰,瞪大了眼睛然后发出一句“嗯?”的质问,周学根还是只能牵拉着脑袋认怂。
两人穿好衣服动身,等来到动迁组临时办公地点的时候发现已经是人满为患,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字里行间都是对于新生活的满满期待。
弄堂里的烟火气被外人称道,但起居上的不便却是实打实的。
无法两人并行的狭窄过道、垂直难爬摔一跤就会青一块紫一块的楼梯、隔音形同虚设的薄墙……
天寒地冻也得每天跑到外面倒马桶、永远不能把吃的放外面因为随时有老鼠光顾、天再热也不能几个房间一起开空调不然分分钟就会烧掉保险丝……
这些都是上海石库门弄堂数十年如一日的稀松平常,也在一纸动迁公告张贴出来后,成为了所有人无比期盼新家的情绪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