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才华横溢,博物馆馆长邀约

“不过我左思右想都不明白,这几十本《永乐大典》怎么会出现在明朝的私人墓穴里。”

《永乐大典》从着成之日起就意义非凡,备受重视,也是历代帝王权贵争夺的宝物之一。

这么贵重的东西,不应该出现在毫不起眼的墓穴才对。

不过这难不倒苏秦,他很快就给出一个答案。

“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正本差点毁于大火。”

“于是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最后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

“但问题是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到乾隆年间仅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更是个不解之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学界顾炎武《日知录》更是断定大典‘全部皆佚’,成为多数人认可的猜测。”

苏秦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一个铺垫而已,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凡是能被选中进入编纂组的都非凡人。”

“他们有的字迹漂亮,有的学富五车,有的过目不忘,有的机灵聪明……”

杜逸明的眼前像是被打开了一条窗缝,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正在呼之欲出。

“你是说……这些《永乐大典》残卷跟那些抄书的人有关。”

“对!”苏秦斩钉截铁地说道。

“根据我从一些偏门史书上看到的记载,这些《永乐大典》残卷极有可能是被抄录者偷偷带出来的。”

“当然也不排除,这是他们回家之后偷偷抄的第三,第四甚至更多副本。”

“他们知道《永乐大典》的意义非凡,所以小心收藏,再偷偷带进棺材里。”

苏秦引经据典,一口气讲了二十几分钟。

关键是这些知识不是他章口就来的胡编乱造,而是连典籍、出处、朝代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虽然杜逸明还没一一查证,但以他对历史文献的敏感度,觉得苏秦说的极有可能都是真的。

他不由地赞叹道。

“苏秦,你真是个奇才啊。”

“你这个思路直接跳出了我们惯有的思维,为考古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大门。”

他忽然伸手进兜,掏出一张朴实无华的名片。

“我代表湘南博物馆,正式邀请你参加下周一的文物研讨会,不知你是否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