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姮这个学习进度,不上不下,中规中矩。
太公家教是自古传下来的幼儿启蒙书,许多世家大族的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诗经嘛,也算蒙学,它不只是诗词,更多的也是一种文学的启蒙。
五六岁熟读诗经,亦是氏族子弟的基本要求。
是的,基本要求。
王姮的学习,都符合基本的要求,不算不合格,可也没有拔高!
郑仪暗自评估着王姮的实力,王姮却还在乖乖回答问题:“琴棋书画,我、我对于‘书’还算擅长。”
郑仪挑眉,“书?”
九娘擅长书法?
旋即,郑仪就反应过来,九娘姓王啊,而琅琊王氏最出名的就是书法。
一两百年前,王家更是出了一位惊才绝艳的书法家,王氏书法冠绝天下!
作为后人,王家子弟更是将“书”列为了必修的课程。
王姮作为家主的嫡长女,即便不喜欢,也要刻苦研习书法。
是的,不喜欢!
郑仪多敏锐的人啊,多少老狐狸都在她面前无所遁形,就不用说一个心思都写在脸上的小女童了。
郑仪从王姮说话的语气、神情中都捕捉到了些许痕迹,她敢打赌:王姮并不喜欢书法,她只是在四艺中“擅长”书法罢了。
至于王姮喜欢什么,郑仪不打算追问,她会观察,然后不着痕迹的让王姮学习、精进……这是她“攻心”的一个手段。
郑仪决定要试验一下,看看王姮这个小主子是否靠得住。
“试一试”的过程中,也要收拢人心。
郑仪可不想只做“郑媪”,她要成为王姮最信任、最依赖、最亲近的人!
……
“九娘!九娘!楼大郎来了!”
就在郑仪准备考校王姮具体功课的时候,院外跑来一个小丫鬟。
郑仪眉头微蹙。
这庄子,到底不如主宅啊,奴婢的规矩还是差了些。
一个奴婢,在院子里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郑仪没有当场发作,而是默默的记下来。
她还需要继续“收集”,有了足够的“证据”,她就一起算总账。
且,丫鬟口中的“楼大郎”,也引起了郑仪的注意。
来到河东前,郑仪就对河东的情况,进行了大致的了解。
她知道,河东,位于沂河之东,只是一个人口不足一千户的下县。
河东县的县令,就是她的“主家”,王氏子王廪。
河东有驻军,驻军的将军则是贺楼氏的家主,最早投到杨翀将军麾下的楼谨。
楼谨没有娶妻,却有一个庶子,便是楼大郎。
楼家这位小郎君,颇有顽劣之名。
跟随崔太夫人来到河东后,短短几日,便“臭名远扬”。
郑仪在沂州,就听闻了楼大郎的种种恶行。
“……今日看来,这楼大郎果然顽劣。”
楼家与王家,勉强算是姻亲。
楼谨与王廪似乎也“合作”愉快。
但,楼大郎一个七岁的男童,却在只有女眷的院落横冲直闯,实在称不上有规矩!
“胖丫头!胖丫头!我又来啦!”
人未至,声先到。
郑仪还在暗自吐槽楼大郎的骄纵、无礼,楼大郎的大嗓门已经极有穿透力的冲进了正堂。
紧接着,就是噔噔噔的脚步声。
郑仪抬起头,不动声色的观察着。
此时已近正午,艳阳高照,门口处一片耀眼的阳光。
亮光中,一道活泼的身影蹿了出来。
郑仪眯了眯眼睛,让眼睛适应了一下光亮与阴影,然后,她就看清了来人——
七八岁的男童,个子很高,比一旁引路的小丫鬟,似乎还高出了一个头尖儿。
穿着大红绣金线的翻领长袍,腰间系着镶嵌白玉的腰带。
腰带上,戴着荷包、玉佩等配饰。
脚上则是一双黑色的翘头牛皮靴,噔噔噔的踩在了干净的木地板上。
按照大周氏族的规矩,入门需脱去鞋履。
楼大郎却根本不管不顾,宛若一只小牛犊般就冲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