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以貌取人

儒道读书人 墨下诗书 2254 字 4个月前

十二月初六,是屏国文君世家读书人傅岳和欧阳如兰的大喜之日。

这一天阳光明媚,屋檐之上依旧有些许冬雪,使得京城别具风景。

整个傅家张灯结彩,打扮的无比喜庆。

屏国的傅家乃是文君世家,在屏国的文坛极有地位,但凡是屏国文坛上有头有脸的世家基本上都会派出读书人前来参加。

除此之外,人族诸国各大世家也都会派出家族子弟备上礼物前来恭贺。

傅家的隔壁便是亚圣世家,围墙之间有一条六尺小巷,便是屏国京城大名鼎鼎的“六尺巷”,诸国读书人来到傅家的第一时间并不是立即到傅家送上贺礼,而是先到六尺巷围观,久闻不如一见,讨论着傅家和颜家为了争这处空地引发的诸多事情,如今成了诸国读书人津津乐道的美谈。

由于前来参加婚宴的人很多,颜家主动将自己家的大院空出来,借给傅家摆放酒桌设置宴席。

傅家和颜家大门之外门庭若市,无比的热闹。

杜宁也路过了一下大名鼎鼎的六尺巷,发现这里读书人却是最多,里里外外都是人群,好不容易挤进去,都会被其他人给挤出来,只能是站在远远的地方看到一条小巷。

“这是成了网红打卡点么?”

杜宁也是哭笑不得,无论如何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篇诗文不仅让傅家和颜家赚得文名,也更是成就了六尺巷。

没有杜宁的诗文,傅家和颜家之间就不会空出这条小巷。

杜宁向前一看,发现在六尺巷的前面居然还立了一座文牌坊,上面不但刻写着“六尺巷”由来的故事,还附着上了杜宁所写的诗文,从此与六尺巷一起名流千古。

也不知到底是杜宁借着六尺巷大火,还是六尺巷借着杜宁的诗文大火。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写得真是好啊!”

“一首诗成就了六尺巷,六尺巷成就了傅、颜两家的友情,必然流传千古。”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这‘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在教导我们,要与邻居相处和睦,切不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矛盾,我们读书人应当修身,礼让是我们华夏的传统美德。”

“说得好!说得好啊!”

众多读书人啧啧称赞。

杜宁很快就路过六尺巷,来到了傅家大门口,随礼了三千两的银票,还有一些珍贵的宝物。

“请问您尊姓大名?”

“云国学子,杜宁。”

“杜宁?您莫非是……”

填写礼单的傅家人情绪瞬间激动起来,他什么人没有见过?即便是大儒的随礼也不至于让他如此的失态,但杜宁的文名对傅家的每一个人来说却是如雷贯耳,正因为是杜宁的诗文,才有了同属于傅家和颜家的六尺巷。

也正是因为杜宁的诗文,诸国许多原本与傅家毫无瓜葛的世家都派人前来祝贺,名正言顺的打着参加婚礼名义前来围观名满诸国的六尺巷。

屏光君已经吩咐过,若是杜宁前来参加婚礼,必当以大礼相待。

杜宁急忙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低声说道:“不要声张,低调。”

“是,是……”

对方急忙点头,心想杜宁虽然名气大,但为人却很低调,不想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于是便默默在礼单上写下了杜宁的名字。

随后,对方又递给杜宁一份红包,乃是傅家的谢意。

杜宁收下红包,进入了傅家大院。

此时傅家大院之内已经坐了许多读书人,皆是来自诸国各地的名门世家,还有一些读书人穿着明黄色的服饰,应该是屏国的皇室子弟。

杜宁目光扫视四周,基本上都是无比陌生的面孔,从来就没有见过,就更别提什么印象了。

而正堂之内的人基本上都是儒道大儒,在文坛上极具地位和名声,大学士反而没有几个,可见那些大学士也都不是简单的人物,否则哪里有资格坐在正堂?

杜宁的到来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因为但凡是前来恭贺的世家,基本上都是至少派出两个人,寓意为“好事成双”,而杜宁不仅仅是孤身一人,而且衣着打扮都不像是世家子弟,显得与众多人有些格格不入。

“此人是谁?看起来陌生的很,不像是我们京城里的人。”

“应该是从其他国家来的读书人,如果不是世家子弟,应该就是冲着六尺巷的名头来的。”

“呵呵……六尺巷出名以后,什么阿猫阿狗都来参加我们屏国文君世家的婚礼,真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