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县会军后,刘升便将常备军四个旅部的骑兵营调了出来,临时分给沈万登、李定国率领。
因此,从离开唐县算起,平时沈、李二将都是率领两个骁骑卫营、两个常备军骑兵营。
杨魁五则率领一营骁骑卫待在刘升身边,随时听候调用。
此前汲滩一战,刘升便是将杨魁五这一营骁骑卫调去东边由李定国统帅的。在关键时刻横插入闯军骑兵散列群中,斩获千余骑,立下大功!
所以说,刘升本人会不会带领骑兵打仗不重要,他知道谁能带领骑兵打胜仗就行了。
将侦查及骑兵交锋的事交给了专业人士后,刘升便开始巡查营垒。
按刘升的理解,古代军队临时扎营有三个等级。
最简单的一种就是只扎了营帐的普通营地,只为临时过夜,并不具备任何军事防御功能。
再次是营盘——要求军中各部都合理扎营,并在外围设置有栅栏、拒马等简单防御设施,保证在遭遇敌人袭击时,可以就地防守、反击。
最后则是营垒。
一般只有军队在某地驻扎至少三五日,并确定将在此对敌,才会修筑营垒。
营垒外围有壕沟,还有土石垒造的矮墙,与栅栏、拒马等相结合,敌人一时半会儿很难攻进来。
营地内则有排放生活污水的沟渠,还有可靠的水源,甚至修建有箭塔、望楼等。
至于再往上一步,便是半永久性的军事建筑营寨了。
最后则是关塞、军城这类永久性军事建筑。
之前崋部义军攻下新野后修筑的便是营垒,如今仓促间也难以升级为营寨。
但刘升巡查各个营地时,还是命令将士们抓紧一切时间,将营垒修整得更加稳固。
并不是说刘升一心打防守战,只是为了应对可能被明军猛攻的情况,有备无患。
本来新野的崋部义军加民夫(实际是民勇)也不过四万多人,城内安排一万余人,剩下的三万多人城外一个大营就能安排。
可汲滩一战收了三四万俘虏,便让崋部不得不修建了两个大营(营垒规格)来安顿。
一在城南,一在城东,都在距离城墙一里多的位置,且都靠近县城东南角。
这样两座大营便可以互为犄角,相互支援,不至于被敌军围攻。
另外,每座大营都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营好像大半圆,将小半圆形状的后营包裹着。(无论前营、后营,都分为多个小型营盘,小营之间都留有足够大的空地。)
小主,
这么做,是因为后营安顿的都是俘虏。
虽然俘虏也出自义军,军政员们又做了好几天的思想工作,让这些俘虏的思想、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可到底存在着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