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公粮的这一日,清晨时分,公鸡那嘹亮的啼叫声宛如一把锐利的剑,瞬间划破了黎明前那如墨般浓稠的寂静。
彼时,天空仅仅是蒙蒙亮,宛如一层薄薄的轻纱笼罩着大地,石门屯的人们却已然纷纷早早地起身了。
大家各自挑起事先精心准备好的公粮,步履匆匆地踏上了前往粮站的路途。
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挑起担子,步伐虽轻快,但担子的重量也让他们的脚步透露出几分凝重。
而年纪稍大些的人,则推着架子车缓缓前行。
每一辆车上都满满当当地装载着至少五六百斤的粮食,车轮在那坑洼不平的土路上艰难地滚动着,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诉说着路途的遥远与艰辛。
队伍沿着那狭窄而又陡峭的爬犁道缓缓前行,在行进的过程中,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歇息。
一个成年男子每次挑起那沉甸甸的担子,那重量足足有一百斤。
妇女们也毫不示弱,通常也要挑着八十 斤的重担艰难前行。
一趟下来,张卫东只觉得两肩像是被烈火灼烧一般,通红通红的,那火辣辣的疼痛如电流般传遍全身,每一寸肌肤都在抗议着这份沉重。
可即便如此,大家都默默忍受着,没有一丝怨言。
终于,当队伍赶到红旗林场粮站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粮站门口已经排起了一条长长的队伍,望不到头,那人群熙熙攘攘,嘈杂的声音弥漫在空气中。
排队验等,一整天是常事。
一步一步往前挪,等候收粮员验粮,好不容易排到了,只见粮站工作人员一边神气的叼着香烟。
拿着一根长长的一头尖的空心白铁管,往粮食里一插,然后往旁边桌子一拍,管里粮食掉桌上,装模作样的看着品质。
一边拨拉着算盘,一把木椅子坐在磅秤旁,那个神气劲,真是牛气冲天。
然而,来交公粮的人即便心中不满,却也一般都得对他们笑脸相迎,小心翼翼地拍拍他们的马屁。
因为他说好就好,他说不好就得让你乖乖地退回去。
如果粮食扬得不够干净,那就只能无奈地重新去扬净;
如果是水分大了,还得辛辛苦苦地重新拉回去晒干以后,再长途跋涉地回来上交。
可是,这些淳朴的农民们并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心中清楚得很,这是在支援国家建设,再苦再累,为了国家,一切都值得。
大多数人家都会提前准备好黑窝窝或者苞米面饼子,用笼布小心翼翼地包了带上,还会带上几瓣大蒜和小咸菜疙瘩。
到了中午,轮不到自己的时候,人们就随意地坐在架子车的下面。
这里成了他们暂时的休息场所,大家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吃着手中那简单朴素的干粮。
而头顶上面的架子车上,装载的却是他们辛辛苦苦晒干扬净的小麦。
在那个年代,白面馒头可是只有在重大节庆时才能有幸吃到的奢侈品。
作为现在的人,真的很难想象在那种场面情况下,当时的人们心中会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滋味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