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的爹和娘,一个热络地忙着搭腔,话语中满是恳切与期盼;一个则积极地套近乎,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老两口细细打量着他们,瞧出他们也是饱受苦难之人,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怜悯之情,便赶忙将他们安顿在了偏房之中。
起初的时候,他们心中还盘算着在石门屯找一户人家,花费一些钱财搭建一个简陋的窝棚,也好有个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
然而,那个时候刚刚解放,家家户户都子女众多,生活本就不宽裕。
况且时局刚刚稳定下来,人们心中都还存有几分谨慎,谁也不愿意接纳外地来的陌生人。
毕竟对这些人不知根不知底的,要是住在自己身边,又怎能放心呢?就这样,张卫东的爹娘也只好厚着脸皮在老两口家暂且住下了。
他们都是懂得知恩图报之人,老爹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勤勤恳恳地干活,不辞辛劳;老娘则每日去放羊、割草,尽心尽力地伺候着老两口。
再加上张卫东和姐姐两个小不点儿,就像小尾巴似的整天在老两口身边欢快地转悠着。
渐渐地,老两口被他们的真诚所打动,接纳了他们这一家人,还亲手教会了老爹养蜂采蜜的技艺。
张卫东的爹娘一路逃荒来到此地,吃苦受罪对他们来说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两口子既勤奋又孝顺,而且还能说会道。
他们不但精心地将老两口伺候到百年之后,花钱找老两口的子女买下了三间地印子房,也获得了石门大队的认可。
自从生产队成立以后,他们一家搬回了石门村,齐心协力建起了两间木头房,日子这才稍稍有了些好转。可惜后来政策越来越严格,不能再继续养蜂了。
生产队杨疯子欺负他们是外来户,分给他们的是把边的孬地。一家五口的日子越发过得紧巴起来,直到大姐出嫁后情况才有所改善。
大姐的丈夫名叫马青山,二十多岁没了爹娘,孤家寡人一个在隔壁镇上担任赤脚大夫一职。
马青山心地善良,为人热忱,始终挂念着妻子的娘家。尽管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但他总是想尽办法,隔三差五地就送来一点吃食。
那些粮食或许并不多,却让卫东卫国俩兄弟慢慢长成了大小伙子。
“姐夫,你回来啦!” 张卫东兴奋地喊道,声音里满是喜悦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