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起波澜

红楼读书郎 商狄 1161 字 17天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新君登基后,极力主张孟子的仁政,鼓励当下的读书人要学以致用,以江山社稷、天下百姓为己任。文章中的这些话,若是百姓商贾之流说出,尚情有可原。可要是一位有志于官场的读书人说来,不免不美。

与这篇文章比起来,陈恒的文章在遣词上虽稍有不足,可在气势立意上,真是甩了对方几条街。至此一条,府试案首之名,已经不需要争了。

两位考官对视一眼,都知道陈恒文章中的份量,相互作揖一番,算是揭过此事。又请来韦应宏,拿下糊名纸。众人才知道,做这篇文章的士子是:兴化县,崔游道。

韦应宏将崔游道跟陈恒的文章一起放在公案上,算是认可他们前三的位置,只等最后做排序。毕竟只是府试,意在选拔可造之才,标准自然宽松包容些,不会像乡试那样咬文嚼字,稍有出格,便直接打落下来。

后面又让他们等到一篇文章,相比起陈恒的立意高远,崔游道的破题精妙。这篇文章就如一柄寒彻的长刀,血淋淋的砍在扬州盐商上。

文中细数盐商的豪奢糜烂,又把自己去往盐商府中获得两百两的事情,也写在其中。此人直言不讳道:寻常百姓,一年省吃俭用不过攒下十两银子。盐商如此行径,岂不是合了诗文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什么拔一毛而利天下,要我说就该把他们的毛都拔干净,让天下人看一看他们肥头大耳的模样。

此文用词激烈,情绪高昂。偏生得此人文笔极妙,当真是连骂人都骂的十分动听。韦应宏此次来扬州,本就是为改革盐政而来。一见此文,就高兴的很,心中大呼痛快。直接在心中将它拿到跟崔游道文章一个位置,看样子是要他们二人角逐到最后,再来评判谁来当这个第二名。

往后的文章多有不足,等到试卷全部审阅完毕。韦应宏坐在上首,看着手中的文章,他要好好想想最后的名次排序。

其中案首之名已经无需多言,陈恒的文章以后他是要拿到朝堂上跟人吵架用的。不过这第二名嘛,他倒要好好想想给谁了。

裴怀贞跟林如海坐在下面,两人自顾自喝起茶。这种裁定之事,是知府的权柄。他们二人自然不会出言干预。

韦应宏看了他们一眼,心中突然想到些事情。当年裴师辅佐陛下登基,改革朝廷制度,行事一贯的大开大合,最后受到诬告落得告老还乡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