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凝神望去,就见上边已经写了七个人的名字:
车骑将军董承、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
看到写着这七个人名字的白绢,赵云倒也没觉得什么,诸葛亮却深深皱起了眉头。
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记录?
诸葛亮既是不解,又是不喜。
这不就是逼着人表态,还授之以柄吗?
如果张绣在这里,肯定会告诉诸葛亮,董承这种做法其实就是让众人纳投名状。
这个说法广为人知还是从水浒传中开始。
当时林冲被逼无奈,雪夜上梁山准备落草为寇,却被当时的梁山首领白衣秀士王伦要求他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因为只有这样做了,方能让梁山众人安心接纳,同时避免林冲将来后悔,彻底断了他的后路。
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了诸葛亮的反感,他正准备开口提醒,董承却主动解释道:
“西凉太守马腾曾曰‘若得十人,大事成矣’,然吾却以为忠义之士,不可多得,若所托非人,则反相害矣。”
看着董承那副自得的模样,诸葛亮又是一阵无语。
怎么,难道还要我夸你两句吗?
万万没想到,董承接下来的话才让他真正无话可说:
“因某谨慎,如今只得七人,便请子龙与孔明将张将军之名书于其上。”
诸葛亮:“……”
你TM在逗我?
他原本就对这件事情不满,闻言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住心中的怒火,缓缓说道:“国舅,窃以为此事不妥。”
董承笑容渐渐凝固,“此言何解?”
诸葛亮知道自己这话说出来肯定会得罪人,但是他背靠张绣这棵大树,却是丝毫不惧。
“国舅得陛下赐下诏书,当暗中谋划、静候时机,以保全自身为上。
然国舅尚未举事,却令参与者留名其上,此等行径未免让人心寒。
若一旦事泄,恐无一人幸免,人心难测、莫要轻试。
小主,
国舅此举,恕亮不敢苟同。”
诸葛亮说的隐晦,但意思在场众人却已经听得很明白。
一场真正成功的政变必然是一呼百应的。
就算知道计划的人再多,也不会有人敢当叛徒泄密。
反观董承他们,居然要依靠这种签字留名的方式来维持内部纪律?
单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董承自己都对参与这次衣带诏事件的成员忠诚没有信心。
特别是从马腾和刘备先后离开许昌的行为中更是能够看出不少事情。
说来奇怪,诸葛亮虽然没有见过刘备,但仅仅通过张绣等和刘备打过交道的人的经历,以及这段时间打探到刘备先前天天在后园种菜的行为,他便已经大概猜到了刘备的想法。
就仿佛自己很了解刘备这个人似的。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八成也是迫于形势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方面是害怕拒绝之后被这群搞不清楚状况的家伙当成曹操党羽给做掉,毕竟董承这些人看起来就是一副不太聪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