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华为的备胎计划才开始曝光出来,但其实早在2004年左右,华为就已经开始了对备胎计划的持续大规模投入。
在2019年之前,海思等华为下属的子公司,虽然也有所曝光,但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理解,华为在下一盘大棋。
海思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在海面之下,华为从操作系统到各种器件部件,都在做着全面国产化的技术准备。
真当那台MATE 60能够实现全国产化,只是三年能够完成的吗?
在这个备胎计划被迫启动之前,华为已经默默准备了15年。
这一世,陈兵自己重生了,有时候经常想起前世华为做的布局。他甚至有一种错觉,华为的任老板,莫非也是重生人士?
这种默默经营15年,坚持不断大手笔投资,为潜在风险做准备,真不是正常的逻辑下,能够做出来的。
相比于任老板,在2004年才有了足够的资本,开始启动备胎计划。
陈兵重生之后,几年之间,就已经积累起了足够的资本,在天时之上,陈兵甚至比任老板的机会更好。
80年代,正是刚刚开始群雄并起的时代,也是陈兵布局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最佳时间点。
陈兵从1980年开始创业,利用游戏产业的暴利机会,迅速积累起了创业的资本,在1982年,就将触角深入到了半导体领域。
不过,前两年,英豪的资本还有所不足,在技术、人才等方面,都还是准备期,因此陈兵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其实一直是在半导体制造产业链上延伸。
一般普遍的认知之中,半导体制造,是比半导体设计。需要资本更加雄厚的重资产运作。
但陈兵却在资本还没有那么充足的情况下,优先的进入了半导体制造,其实就是因为,这个时期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和后世产业成熟时,是完全不同的。
后世说起半导体的经营模式,普遍会分为三种:
专注于IC设计的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模式;
专注于IC制造的Foundry(代工厂)模式;
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身的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
但在80年代初期,其实半导体产业的主流经营模式,还只有一种,就是综合的IDM模式。大型的半导体公司,都是采用这种模式在运作。
大公司有足够的资本,能够支持生产线的投资。那些创新型的小公司,没有那么多资本,该怎么办哪?
他们自然是走上了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模式的道路。
在80年年代初,Fabless模式,早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很多小的半导体设计公司,都是把生产,委托给那些大厂帮忙生产。
甚至,许多灯塔的公司,为了降低生产的成本,把生产委托给了霓虹的半导体厂商。
小主,
只不过,这个时代,Fabless模式,还只是资本不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一旦产品畅销,有了足够的资本,这些创业公司也还会去重新投资建厂,转向IDM模式。
这个时代,Fabless模式的创业者,因为需要依赖半导体大厂给代工,其实经常是附属或依赖于半导体大厂的,其运营的独立性并不完整。
这种情况,直到了90年代,Foundry(代工厂)模式真正兴起,才有所转变。
Foundry(代工厂)模式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满足Fabless模式的产能需求,才发展起来的。
也正是有了Foundry(代工厂)模式的支撑,Fabless模式才能够从一种边缘型的模式,变成主流的模式之一。
代工生产本身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就存在了多年。Foundry(代工厂)模式的核心不是代工,而是专业代工,除了代工之外,不干其他的。
陈兵一直在追求对产业的掌控能力,82年布局半导体产业时,Fabless模式的独立性不足,英豪自然就要从制造端开始发展。
在80年代初,半导体制造端,已经开始了末尾淘汰,英豪作为一个新入局者,更加容易获得技术转移,更加容易融入到,此时的半导体产业链之中。
而且,半导体制造需要的技术积累周期,和人才培养周期,其实是最长的,早一年进入,就可以早一步获得优势。
现在英豪已经完成了对INTEL的DRAM业务的收购,也已经获得了不少工厂,和主流的1.5微米工艺,已经完成了制造技术的基本积累,自然就要向IC设计开始全面的布局了。
陈兵过去两年中,虽然大量的资金,投在了IC制造端,但对IC设计领域,也没有忽略,一直在为进入IC设计产业做准备。
这次英豪成立新的赛思灵公司,推出FPGA产品,其实就是正式的进入了IC设计领域。
如果不考虑赛思灵是英豪的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只看赛思灵本身,他的生产是委托给英豪的芯片厂,赛思灵本身采用的就是真正的Fabless模式。
要做IC设计,就离不开EDA软件工具,陈兵在这个时点进入IC设计领域,自然是要发展自己的EDA软件。
但如何布局EDA领域,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真正的产业布局,并不是象写爽文一样,知道一个领域有价值,有赚钱希望,砸钱进去,就能够很快实现对这个产业掌控的。
产业布局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个产业的特性,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否则只是砸钱,是根本砸不出来的。
就象内地历史上,在不少产业上砸了大笔的钱,但效果却并不好,就是因为没有抓住产业的特性,例如燃油车、半导体等领域。
过去,陈兵投入的几个产业,基本都是走的那种类似爽文的路子,在游戏、PC、通讯等领域,提前砸钱推出领先技术,然后就获得了暴利回报,成为了行业的头部厂商。
但在EDA上,这种模式,是走不通的,因为EDA产业的发展,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和轨迹。
从80年开始,随着前文那篇划时代论文的公布,EDA产业就开始从CAD产业中分化了出来,不少专业的EDA创业厂商开始纷纷成立。
但其实,这个时候,发展EDA的力量,并不仅仅是这些创业公司,还有那些半导体大厂。
半导体大厂一直走的是IDM模式,IC设计是他们重要的业务基础,他们对EDA的需求,自然与那些创业型的IC设计公司同样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