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会越来越多,美术、书法、绘画、舞蹈、曲艺、戏曲等艺术门类都将越来越招人喜爱,咱这文化馆会有更多人关注,政府的拨款也会增加,培训收入也会不断增加。魏馆长,你就等着数钱吧!”李勃给魏馆长开起玩笑。
“借你吉言,我希望不再为发工资作难就可以了!”魏馆长也呵呵笑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魏馆长,我想再问一下,咱县的《木兰文艺》是不是咱们文化馆编辑的?”李勃觉得该办正事了,不能再闲聊下去,下班时间快到了。
“这个,以前确实是由我们负责编辑的,但现在不是改革了吗,这本乡土杂志,已经交给县文联主办了。你找他们有什么事,我可以帮忙吗?”魏馆长显示一副古道热肠。
“晚辈写了几首诗,还有几篇小文,想给他们投稿,看能否进入他们的视野,符不符合他们的眼光?”李勃谦虚地说。
“看你小伙子的谈吐,文采飞扬,写文章一定不会差。如果他们看不上眼,必有遗珠之憾!我告诉你吧,他们的主编叫蓝艺生,是我的学生,你去直接找,看他敢不认?”魏馆长痛快地说。
“那他们的办公地点在哪里呢?”李勃心里有底,就直接向魏馆长问文联的地址了。
“你看,街对面那个小楼,二楼挂的有牌,直接找去就行了。”魏馆长通过窗户,给李勃指明。
李勃谢过魏馆长,下楼直接找过去,果然在那个小楼上找到了蓝主编。
蓝主编有40多岁,是一位精瘦干练的中年男人,一副近视眼镜遮住了中间半张脸。他接过李勃用塑料布裹着的一个大信封,又听说是魏老师介绍过来的,就拿出一个登记本,很郑重地记下了作品题目、作者姓名、投稿日期等内容,让李勃回去等消息。
李勃告辞,返回文化馆楼下取了自行车。
雨过天晴,李勃心情舒畅,骑车回家,感觉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