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但王旭感觉,自从几个导演在海外获奖之后,名利双收,所有导演的心都被海外奖项勾走了,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就是华夏所谓作者电影最盛行的时代,注重自我表达,注重各种隐喻内涵,就是不注重讲故事,不注重取悦观众。
几乎所有的新兴代导演都是追着获奖去的,没人再去老老实实地拍些好看的电影了。
九十年代电影票房下降,市场低迷,很多分析都说是票价上涨,盗版猖獗的锅,但王旭真的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90年还有20亿的全国票房,到了94年,也就是今年好像就剩下14亿了,之后更是一路下跌,97,98年好像才10亿票房,电影票价涨了,票房却跌了,难道影院真的就能赚钱?
这些年好多电影院都关门了
观众不满意,于是,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了
而电影院在这个时代也没有所谓的院线概念,大多是自己买拷贝,自己放映,然后自负盈亏,这里面的利益链条就更是纷繁复杂,这会儿的电影院大多属于某街道,某工厂之类的,产权所属乱七八糟的,电影公司根本没法管理。
所以,按照拷贝收钱,那就是特别明确而简单的收费方式。
可问题是,一部好电影是一个拷贝,一部烂片也是一个拷贝,价格又基本上差不多,但对于电影院的收益来说可就天差地别了。
其中的各种交易那就会层出不穷,这也是高层想要出手整治,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影参照海外的模板,也搞了一些院线,但一些大城市本身自己就有自己的电影局,他们也有发行能力的,所以也自己搞了一些院线。
反正这个时代,院线还处于萌芽发展期,可以说混乱无比,中影也在摸索,各方的博弈还没有达成平衡,真的乱得一批。
乱七八糟的院线,能分出来具体多少钱就很难说了,但至少票房终于变得可以统计了,年末会有第一部引进片上市,在这之前,用一个合作片探一下路其实也是可行的。
但这里面牵扯的利益实在是太多了,虽然上面不知道这片子到底怎么样,但投资两亿是实打实的,非常吓人的投资额。
这也是整个华夏大区内都从未出现过的超级投资,虽然在丑国来说最多也就是中等投资,说是中小投资也不算过分,但在华夏,那就是独一份的。
这种电影的上映本身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上个七点新闻都没问题的那种,中影显然是想要这个热度的,现在华夏电影市场越来越低迷,这个趋势看着让谁都着急。
引进外来电影进行刺激自然是一个手段,但如果,内部人员能够更多地进行参与,甚至合资拍摄,当然更好。
以前是没得选,这突然有一个选择就这么蹦到了大家面前,中影显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王旭这个电影其实是个擦边球,这是一部私人投资的电影,华夏部分严格说起来,投资微不足道,即便是王旭的资金,也是以香江资金的方式进入的,谁让国内根本不允许呢。
但上面却又都心知肚明这东西还真就是华夏人主导的,几乎绝大部分的内容都出自华夏人之手,甚至比很多香江片都来得本土化。
这片子居然就成了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一道缓冲,让大家似乎都有个台阶下,先这么搞搞看,然后再说。
这些都是王旭能够想到的内容,他知道自己这片子对整个电影产业的冲击会有多大,这也是他开始的时候不惜自己花钱也要搞这个的原因。
让他困惑的其实是科技部的插手,看那文件上面的公章,这明显还有教育部的工作,然后那个明晃晃带着八一标志的公章,更让他有些目瞪口呆。
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单位,是怎么就这么明晃晃地插手了一部电影的发行的,中影公司那边真的受得了,还是说受不了也得受着。
王旭当然问了姜主任,但姜主任笑笑没说话,这东西搞太明白了对王旭不好,还不如让他糊涂着。
这片子可以说,科技部的关注比中影公司还早,早在王旭立项的时候,姜主任就汇报上去了,上面甚至安排了专人一直关注着。
科技部都看到这片子所引领的一系列软硬件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发展,随着电影的准备、拍摄、后期,各种产品在急速地成熟。
到了电影拍摄完成的时候,大家看到的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关于拍摄特效科幻电影的完整产品系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