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演员和病人

王旭还是第一次见到约翰·特拉沃尔塔,这是一个典型的九十年代的好莱坞型男,算不上英俊,但面容刚毅,身材很不错。

他的个子很高,足有1米88,只比王旭矮一点点,配戏完全没问题。

王旭突然发现,自己的身高虽然对于演京戏来说太高了,特别是演旦角。

但其实演电影好像并没有太大的障碍,有神奇的摄影机在,稍微矮点高点都能通过角度解决问题,主要还是你自己的身材比例要好看,拍出来就会好看。

而且现实中好多女演员的身高并不矮。

有的甚至很高,像王霏身高174,瞿颖身高175,很多时候都比和她们配戏的男演员高,但看她们最后演出来的电影也没觉得难受。

似乎身高真的不是问题,你没看好多180的男演员和邹讯配戏也没觉得多违和啊。

不过,有一说一,邹讯个子小小的,但其实他也有161的号称身高。

但按照王旭的目测,好吧,不说了,回头小丫头又该跳起来打王旭胸口了。

反正,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是真没看见跟前还站了个姑娘。站他跟前,王旭看到的只能是小姑娘的头顶,离得近的时候,那是真看不见脸。

但你看她拍的电影,并不会有这个姑娘特别矮的感觉,摄影机真的是一种神奇的设备,当然,这姑娘身材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邹讯也被王旭拉到剧组里了,给了她一个小角色,队伍里,崔英的小迷妹,后来被密码害了的那个姑娘。

王旭问过她想不想演戏,她说想,那就演吧。她现在不卖衣服了,她唱歌也还行,挺好听的,王旭知道她的未来,就推荐给了王晶花,现在马佳带着。

她的工作就是每天和黄博在酒吧唱歌,算是驻唱歌手之一吧。

两人的身份都是公司的签约艺人,黄渤是在酒吧签驻唱的时候,被推荐给马佳的,现在马佳已经是马姐了,手下好几员大将,在市面上很吃得开。

但他们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上课,上各种培训班,从演唱到表演,都得学,这是王旭要求的,这两人都是天赋爆棚的那种,稍加雕琢,甚至直接拉上场都可以用,但能学一点总没有坏处。

王旭给他们找的老师可都是真正会教的那种,并不会出现,学了反而不会唱,不会演的那种情况。

男演员高点反而好弄,西方演员,不乏一米九以上的大高个,演电影一样很协调,反而是矮了有时候得用些物理手段来调整身材,弄个增高鞋垫啥的,比如某着名电眼影帝。

对了,黄博其实也不高,有时候也得增高,不过据说这小子一直很拒绝,特别是参加综艺的时候,倒是很真实的一个人。

约翰是一个人飞来的,他现在混得并不好,之前也曾经是炙手可热的新星,十几年前《周末夜狂热》曾经让他获得过奥斯卡的最佳男主提名,那会儿他才24岁,可以说春风得意。

作为一个曾经的百老汇演员,后来歌舞片出道,很快达到巅峰的演员,他的类型片定义给了他很大荣誉和金钱的同时,却也限制了他演艺生涯的道路。

后来他陆续接了几部歌舞片,但都成绩平平,一直苦苦寻找转型的契机,却一直没有机会。

这一次也是新线觉得这个演员因为有足够的舞蹈功底,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都很不错,应该能够适应动作片的演出。

再加上这小子的笑容本身就有一种亦正亦邪的感觉,很适合大反派这个角色。

约翰到来的时候,剧组还没正式开拍,他是按照王旭的要求提前两周进组,进行武术动作套路的培训的,毕竟你要在功夫片里演出,还是得有些套路基础,打出来才能好看。

这会让得香江动作设计师还没大举进入好莱坞,好莱坞也还没有向香江学习这种套路的想法,所以,在好莱坞的大片中,还是充斥着各种肌肉男的肉搏。

虽然很猛,但是多少有些单调,看了那么久,连西方观众都有些审美疲劳,再加上确实缺乏美感,这才造成有很多西方人是香江电影的粉丝,就是被那种新颖漂亮的打斗所吸引。

武术指导师袁和平也已经到来了,提前两周开始,这是很多幕后工作人员的到场日期,有些片子还要更久些,像蒋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提前三个月就组织演员们培训了。

王旭在帝都什刹海体校租用了一个练功房,还聘请了几位武校的老师当教练,和袁和平一起负责培训所有人的武术动作,连蒋文和王霏都得参加。

约翰当然也不例外,还有香江的,王霏推荐的小帅哥郑伊健会扮演一个小角色,反派的队伍成员之一,纯NPC,不需要表情,耍帅就够了的那种。

张国榕倒是不用训练,他会等正式开拍才进组,他在剧中会扮演智慧担当的坦克,并不需要打斗。剧中设定坦克是西安土着,不会进入虚拟世界,也就是后脖颈子上没有那个连接口的。

小主,

而二号反派,叛徒密码,邀请了影帝梁嘉辉,这是个挺难演的角色,王旭想找个年龄大点的,演技一流的人来演,嘉禾就推荐了梁嘉辉。

赶上他也正好有档期,并没有因为角色不是主角而拿乔,欣然接受了邀请。

嘉禾推荐来的功夫演员贾子丹会扮演灵媒先知身边的那个保镖,他是徐科推荐来的,新龙门客栈里演的那个太监让人印象深刻,酷酷的造型也绝对摆得来,就推荐来了这个超级剧组。

王旭在这里把这个人物设定成黑西装,黑墨镜,戴耳麦,腋下藏枪的那种。顺便致敬一下电影《保镖》,谁让灵媒是惠特尼来演呢,一举几得。

这个人本来应该是个白人来着,但王旭嫌麻烦,不想用太多的丑国演员,有名的太贵,没名的,干嘛要给他们个成名的机会,给香江人,给华夏人不好吗。

而且,丑国人事情比较多,一会儿不能加班,一会权利义务的,不是很好管,人少了没事,多了王旭怕出麻烦。

毕竟是第一部,还是谨慎点儿好。如果成功了,第二部,那就可以真正玩大制作了,有上一部的成绩在,再大的明星都不敢扎刺。

如果失败了,呸,说什么呢,这片子就不允许失败。

反正只要是需要打戏的,那就都去什刹海练一练,算是提前进场。

王旭这里的工作人员其实早就入场了,不过那些都是他自己的人,一直就好像日常工作一样,所以才给人感觉这个剧组是提前两周才入场。

这种提前入场做各种准备的方式,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这个年代还是一个比较常态的情况,一部片子拍几个月半年的更是正常的,至少在大陆是非常正常的。

反而是香江那种半个月搞定一部片子的来发,其实才是有些不正常。

如果你说你是靠着系统性的管理,统筹,协调,充分的准备,那么十五天拍一部电影可以说是企业的成功。

但像香江那样,纯粹靠人的灵感,和能省就省的粗制滥造,你可以说他是高效,但也一样可以说他们真的很不专业,甚至可以说他们糊弄。

这至少不是一种非常值得宣传的状态,这也是他们一直走不出工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的原因。

早年间的邵氏电影,其实是有点工业化的影子的。他们搞的片子流程清晰,盈利点明确,对明星演员,明星制片人之类的都依赖很小,甚至可以说他自己就是造星工厂。

后来的嘉禾其实也继承了邵氏的一些特质,各种流程,盈利模式都很清晰。但嘉禾对影星的依赖程度就有些太高了,可以说成也巨星,败也巨星。

不过这些都是某一家企业的经营思路与理念,无伤大雅,香江后来的没落是和整体的环境分不开的。

但香江电影人也一直都在努力,这些年嘉禾的出海战略其实就是看到了本土市场的狭小和仅仅依靠东南亚的不稳定,他希望进军世界电影的中心分一杯羹。

这和这个时代是紧密相结合的,这会儿的丑国那就是灯塔,毋庸置疑的那种。强大到不可思议,对比的差距让无数人感觉到绝望。

后世曾经有人总结过改开四大屈辱事件,其中三个发生在这个年代,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都知道那其中的辛酸,那种无力和委屈,真的一言难尽。

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这会儿的国人看待丑国时为啥那样的矛盾。

约翰这个人还挺好相处的,并没有什么架子,至少在剧组是这样的,也没在表面上表现出什么鄙夷之类的态度,这让王旭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