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渡江!渡江!渡江!

都是抽象天命,你千古一帝正文卷第214章:渡江!渡江!渡江!一张信纸飘飘然落在了江中,很快便被彻底浸透。

老顺平侯的事情,很简单。

明面上,是因为老顺平侯是北人,属于勋贵。

在南方没有根基人脉,因而饱受朝中南方世家重臣的攻讦,北伐无力,屡屡被拖后腿,无奈退守长江。

为表明死守决心,老顺平侯将家人接到了前线。

但途中不知为何,行踪走漏,老顺平侯的家人,遭遇东胡兵马截击。

老顺平侯引兵埋伏,却不想中了声东击西之计,与七名孩儿战死沙场。

如此惨烈,老顺平侯只在临死前大呼“渡江!渡江!渡江!”。

没有一句话提及家人。

实际上廉汉升调查出来的真相,基本和流传出来的情况,大差不差。

区别在于,老顺平侯,是接到了皇帝的密令,才引兵埋伏。

而老顺平侯家人的行踪,也是皇帝刻意泄露出去,给东胡人的。

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东胡兵马截击,然后用伏兵击破东胡兵马。

当然,那人家家人当诱饵的事情,皇帝肯定没讲,不然也太寒人心了。

不过老顺平侯隐隐约约,应该是能知道些真相的。

不过饶是如此,老顺平侯也认下了,沉住气,就是用家人当诱饵,等着埋伏东胡人。

毕竟以当时大汉朝廷的状况,急需要一场大胜,来安抚南方百姓,以及朝中文武。

而作为北人、勋贵的老顺平侯,如果能埋伏成功,得此大胜。

也能在朝廷之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对抗朝中那些南方的世家重臣。

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大局上没问题。

只是最后老顺平侯这一路埋伏的消息,也泄露了出去,才导致了埋伏失败。

顺平侯一脉,只剩下赵宁这个独苗。

而老顺平侯临终之前,没有提及家人,而是大呼“渡江!渡江!渡江!”。

虽说充满了落寞与遗憾,只剩下对大汉江山日薄西山的绝望。

但其中只怕也有些,愧疚的意味在里头。

拿家人作为诱饵,又怎么有脸皮,再去提及呢?

虽然不是老顺平侯的计策,但他却依然按着计划执行了,还把全家人都赔了进去,当真无颜面对。

而在整个事件之中,大汉先帝的形象,无疑是极不光彩的。

可能是为了让顺平侯在朝中,能够对抗南方世族,而做的挣扎。

又或是索性献祭了顺平侯全家,替世家重臣解决政敌,用来讨好南方世族。

但无论出自于何种政治需要,或是真心实意想要击败东胡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皇帝都对顺平侯一脉,亏欠了极多。

要知道,自昭烈帝再兴大汉之后的五百年中,各种势力交替,代代新人换旧人。

乃至于武侯、桓侯、壮侯,都因为各种原因,在后世之中,断了传承。

家族自然还在,但直系后人,已经找不着了。

唯有顺平侯一脉。

近五百年,从最开始的赵云赵子龙,到现在的赵宁赵子义。

祖祖孙孙十八代人,代代忠贞不二,无论是幼帝还是庸主,都义无反顾用心扶持。

可最后这样赵氏孤儿的局面,着实让人有些寒心。

这也是岳少谦和薛嘉,在看过信之后,有些不放心的原因。

赵宁是为了继承父兄之志,才不远万里,单骑入琼州,来扶持大汉。

算上迷路的路程,指不定是十万里,二十万里。

能找着琼州,当真难得。

在荆南时的白马银枪七进七出,也可体现其决心。

但赵宁在知道这样的事实,知道先帝做的事情之后,内心会有怎样的想法,不得而知。

人心这个东西,最是禁不住变。

不过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

既然皇帝将廉汉升调查出的真相,原封原样,交给了赵宁,而不担心生变,依然令其担任渡江时极为关键的先锋一职,定然有一番考虑。

很快赵宁的先锋船只,已经靠岸。

汉军将士上岸,与死守岸边的东胡将士交战。

硬碰硬的血战,堪称惊心动魄。

阵阵硝烟弥漫,战鼓嘹亮。

赵宁所部兵马,奋勇冲锋,踏着东胡人的尸体,向前挺进。

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坚定与决绝。

过了长江,这天地便宽阔起来,对此时的大汉,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而作为先锋兵马的他们,可谓是身负重任!

岸上的东胡兵马,也不甘示弱,奋力抵抗。

石周曷阿邃那一番一反常态的礼贤下士同仇敌忾,着实提了些士气,让东胡将士们秉承着复仇之心,而不退缩。

一时间,利刃砍砸,箭矢激射,一场殊死搏斗展开。

可混战一会儿,双方都没有优势。

这对汉军来说,极为不利。

东胡人是守着长江沿岸,不让汉军大规模登陆就行了。

只需要保持不败,并且维持阵线,长江沿岸,就没有足够让汉军主力大规模登陆的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汉军必须要胜,要一点点推进。

才能保证在登陆时,不被东胡人骚扰,还能腾挪出足够的位置,让后续兵马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