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道教名观除了提到的北京白云观,还有山西永乐宫、南阳玄妙观、陕西楼观台。
一、山西永乐宫
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它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占地面积平方米。地处山西省芮城县北郊的古魏城遗址上,南临黄河、北依条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距西安180公里。距洛阳200公里。
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1358年竣工,历时111年。原建在芮城县西40华里的永乐镇。建国初期,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原永乐镇处于规划区,国家为保护这一珍贵民族遗产,投资220万元,于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迁到新址保存。永乐宫的搬迁是世界建筑史和文物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日本的村山孚称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筑”。1961年永乐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0年被评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2003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定为大中小学生教育基地。2005年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点。
永乐宫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在南北长1000米的中轴线上耸立着六座古建筑:山门、文瀛湖、遇仙桥、宫门、无极段、纯阳段、重阳段,西部为民俗博物馆、服务区、假山、凉亭、吕公祠、王母娘娘殿、东部为停车场、商肆区、午台、长廊、真武庙、石牌坊及后园的聚仙园,吕祖坟。整个建筑布局显明,主次有序。
永乐宫现存元代壁画1005.28平方米,分布在无极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段四座大殿内。永乐宫壁画的精品,以无极殿的《朝元图》为代表。
无极之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巍峨壮观,冠于全宫,殿内金碧辉煌,气势壮丽。所绘的《朝元图》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在402平方米的画面上,描绘出朝元神286位,8位主像3米以上,玉女像1.9米以上。画面按对称美的仪仗形势排列,以青龙,白虎为先导;32位天帝君为后卫.八位主神为领班展开浩大的朝拜仪式。画面和协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调优雅;衣饰千变万化;场面波澜壮阔,气势雄伟。郑振铎先生称赞是:“大规模的汉宫威仪展览,大组织的人物画汇集”。
纯阳殿,重阳殿是吕洞宾,王重阳修道成仙的连环故事画。这些画集人物、山水、园林、宫殿、道观古刹、农舍、茶肆于一体,为我们研究唐、宋、金、元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永乐宫的壁画艺术被着名戏剧家马少波称为“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搬迁后的永乐宫,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葺,扩建,古老的建筑再次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如今的永乐宫殿宇辉煌,亭台参差,楼阁巍峨,廊榭典雅,基本上形成集参观游乐、住宿就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格局。
二、南阳玄妙观
南阳可是一凡的故乡哦。所以文献记载也比较详尽。
玄妙观位于南阳故城外西北角,奉全真道清净派,是四大丛林之一,行丛林清规,属常庙。道观内不收门徒,往来黄冠羽士,皆在此挂单。
玄妙观建庙久远。明天启七年( 1627 年)重修庙宇碑记:“上古所建、历汉、唐、宋,其代远矣。”清嘉庆十八年( 1813 年)所树源流碑载:“稽厥观始,创建东汉。丛林开始,肇自我朝。”玄妙观原为老君堂,堂内有“泥牛古 古责 ”。相传,太上老君驾牛而来,到此天明,所骑之牛遂化作泥牛 . 《泥牛古 古责 碑》记载:“汉光武(帝)夜战失骑,老君堂泥牛救驾处”,观内土丘隆起处,即其遗迹。
元至元中(原文未详明前至元或后至年号,按元太祖接见全真派道士邱处机事,当为前至元期间,即公元 1264 ~ 1294 年),以老君堂址重建。取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语,名之玄妙观,以寓深奥之意。“玄之又玄”,唐朝道士成玄英解释,即“重玄之道”。所谓“重玄之道”,“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即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既不执着“有”,又不执着于“无”,进而对于不执着于“有”或“无”这种看法,也不应执着不放。这就是“重玄之道”,亦即“玄之又玄”的精义。“观”者,道教庙院之称谓,源于“尹喜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后人以至可观望,故曰观。道宫自此始”。
明洪武三年( 1370 年),南阳卫首任指挥郭云以元之旧城基,用砖石建成周长六里二十七步的城墙,深二丈二尺、阔倍之的壕沟(即故城城墙、护墙河)。洪武四年( 1371 年),道士李云庵即城西北玄妙观旧址重建,故有李云庵创建玄妙观之说。洪武十五年( 1382 年),设道纪司于玄妙观,由道人充任道纪司都记一职。正统二年( 1437 年,另有一说是正统四年),唐藩重修,予以扩建,玄妙观至此已颇具规模,成为十大丛林之一。当时,玄妙观为北京白云观属庙,观内主持人选由北京白云观指派。以后,嘉靖、万历、天启等年间屡有修葺。
小主,
明末清初,南阳为中原主战场之一,人民迭遭屠毒,南阳城“内外尸骸布地,男女老幼仰伏坐倚之状,填家塞巷无置足处”,“城郭丘墟,人民百不存一。”清初,首任南阳总兵张应祥“ 氵莅 政之日,城无完郛,……骷髅马蹄间。”觅玄妙观道士四人,“积稔之力,……聚骨如山,大将军卜地观之前,开万人圹。……收众骨而瘗之”。此亦是南阳“万人坑”之来历。康熙年间,避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讳,改玄妙观为元妙观。顺治、乾隆、咸丰等年间屡有增葺。玄妙观鼎盛时期,占地一百五十余亩,庙宇房舍三百余间,道众二百余人,香火地七十七顷之多。“黄冠行住动数百人,京师西南道观之最。”观内苍松翠柏,森翳蔽日,“观为羽流丛林,园亭之盛,甲於一郡”。
玄妙观坐北面南,观内建筑沿中轴线分布,两侧为配殿,其他建筑位于配殿之外侧,园林则分别位于观的西北、东北两隅。
(一) 正殿
无央殿亦称无量殿,寓意“法海无边”。约位于现建设路南人民公园北墙。殿祀无量佛,该佛是佛门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信徒往生“西方净土”,故称接引佛。道教称之为无量寿佛,玄妙观以其接引众生而祀,但因其是佛而非道,故将其祀之观外。
无量殿建筑不用木料,不置门扉窗棂,不用梁柱檩椽,整体建筑用砖石砌建而成,所以又称无梁殿。殿用砖石砌拱券门洞三个,丹朱涂壁,青瓦盖顶,挑角裹檐,脊用兽饰,色调淡雅,建筑形式古朴雅致。
“ 惠浃中州 ” 碑楼清朝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失败,各项新法均被废弃,唯“废科举、办学堂”一项,迫于时事,不能废除,各地遂兴办学堂之风。玄妙观在南阳城北门大街(今之工农路)有房宅一处,光绪卅年( 1904 年)经过修缮,创建两等小学,名为“无宗学堂。”考取学生一百名(高等四十名、初等六十名),按照清廷学部规定课程教学,受到南阳缙绅们的赞赏,河南巡抚和学部奏报朝廷。因办学之功,朝廷赐“全真广学”、“惠浃中州”匾额两幅。“全真广学”匾额于藏经阁落成后,悬挂于藏经阁。“惠浃中州”匾四字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有慈禧太后御印。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于无量殿至山门间建一牌楼,将“惠浃中州”匾额镶嵌其上,牌楼背面嵌有南阳知府之撰述,牌楼构造是四柱三间,柱高达 4 米 ,涂朱红色,支撑着三间高悬的危楼,柱基置有高约 1 米 柱石,柱石雕龙衔石鼓图案,石端各有园雕小狮,俯、仰、卧、侧,姿态各不相同,其造形栩栩如生。匾额四周均镶嵌木雕花板,是以透、浮、园雕诸手法雕刻的鸟兽、花草和历史人物故事。雕工细致,雕板色彩华丽,非常夺目。
牌楼位于现建设路中央。民国二十九年( 1940 年),被日寇飞机炸毁。
山门为玄妙观之正门。上嵌有“玄妙观”三个金色大字观额,为明藩唐成王所题 , 门内塑神荼,郁垒二神将守护山门,故又称二神殿。文化大革命以后,山门曾一度修葺一新,几年前被宛城区政府建办公楼拆除。山门后边左右两侧是钟楼、鼓楼,二楼早已不存。
四神殿祀值年、月、日、辰四时值日功曹。其职能是人间把要上达天庭的表文焚烧后,由值日功曹将表呈递天庭。殿已不存。
三清殿玄妙观之正殿。屋顶为单顶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柱子纵三横四排列,祀三清诸神,三清原指人天两界之间神仙所居之处,即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亦名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三清是道教最高神祗,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此三神居住地方就是三清境。道教宫观中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之像居大殿神像中位,其神诞日是 正月初一 ,民间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灵宝天尊常以手持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其神诞日为夏至日,民间常在夏至日以灵宝天尊为主神加以供奉。道德天尊神像一般是白须白发老翁,手持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其神诞日为 农历二月十五日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是日大多举办祝诞聚会或祝福寿诞道场。道教把“道”人格化,以天(元始天尊)、地(灵宝天尊)、道(道德天尊)为三清,故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三清殿现存世。改建为宛城区委小礼堂。
玉皇殿玉皇殿分为中、左、右三殿。中殿祀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中国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天上皇帝,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通称“玉皇大帝”,“玉皇上帝”,简称“玉皇”、“玉帝”,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天庭的最高神,是中国封建皇权在仙真世界的反映。
左殿为 关圣殿 ,殿祀关羽,即“武曲星。”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祀典》汉寿亭侯庙(老关帝庙)条:“庙祀汉前将军关壮缪侯羽,汉寿荆州属县,亭侯爵也。侯尝从汉昭烈帝到新野,北败夏后 忄享 于叶南。侯北伐襄樊,南阳将侯(音)起兵于宛以应侯,许(昌)下震惊。故宛属多见侯庙。”据粗略统计,南阳城区及郊野关帝庙(含武庙)不下十余处。因侯音迎关羽不成。古宛城惨遭曹仁屠城。
小主,
右殿为 文昌殿 ,祀梓潼帝君。 相传帝 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唐宋时屡封为英显王。元延佑三年( 1316 年)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道家谓玉帝命梓潼帝君掌文昌府及人间功名、禄位事,因此梓潼帝君又称为 文昌帝 君,即“文曲星”。
玉皇殿今尚存 。
斗姥阁阁分两层,上祀斗姥,下祀祖师,又称 祖师殿 。
斗姥为北斗七星之母,北斗为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斗、牛、圭、至、危、室、壁。斗姥是古代道教徒星宿信仰中幻化而来的一位女神。在云南巍宝山顶斗姥阁里,斗姥像三眼四头六臂,六臂分别执有日、月、宝铃、金印、弓、戟等,显示其神通不凡。头姥旁立有金童玉女。道教将其塑造成泽被三界,泽润众生的大神,鼓吹人们只要虔诚奉侍斗姥,生活中的一切都会尽善尽美。民间俗传 农历九月初八 (一说初五)为斗姥的圣诞,在此前会在斗姥神殿举行相关的道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祭斗姥以应其诞辰,冀其保佑。斗姥阁于清雍正八年( 1730 年)落成,阁内供奉之斗姥塑像是清内宫颁赐,用檀香木雕成,雕功细腻,栩栩如生。阁内悬挂之“慈云法雨”匾额亦清廷所赐。
祖师殿祀真武大帝,大帝为武当山之教主。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文帝、北极玄天上帝、真如大帝,荡魔天尊等,在道教诸神中,仅次于“三清”和“玉帝”,是道教尊奉的大神之一。玄武大帝起源与古代星宿崇拜有关,古时把恒星分为二十八群,称二十八宿,以其出没的中天时刻定四时,战国时渐被分为四组,分别以四灵命名: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辞楚补注》卷五曰:“玄武踏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刚开始及以后一段时间被道家吸收时,跟青龙,白虎,朱雀一样,仅是护法神之一。宋代玄武身份大升,竟成了一位大神,彻底脱离了动物形象,由龟蛇变成了人形。太平兴国六年( 981 年)封翊圣将军。大中祥符七年( 1014 年),加号“翊圣保德真君。”大中祥符年间,为避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天禧二年( 1018 年)诏加真武为“真武灵 应真 君”。元大德七年( 1303 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元天上帝。”明代是护国大神。真武的画像及塑像皆为“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玄武大帝并无利器,后打听到吕洞宾有口七星宝剑,能降妖伏魔,专程商借,并言明用毕自当面还。吕洞宾不肯出借,后因人情包围,看在前辈份上(玄武早吕 217 年),答允借剑,并告之:“此剑天下无双,我留剑鞘,您如剑用毕,只往空中一掷,剑自己归本鞘,勿劳尊驾亲自送归了,”玄武借到剑后,发现果妙用无比,便有心爽约,欲长期留用,又无法开口,干脆整天握剑不放,故其塑像手中握剑。时间一长,吕洞宾见剑不归,往要之,玄武以天下妖魅甚多未收尽为由,要继续借用,吕洞宾知其耍花招,又不好向前辈翻脸,只得答应,但仍然背着空剑鞘,指望有朝一日玄武疏忽,一旦释剑,剑即自归,但玄武刻意留神,剑不离手,这一借就借了一千多年。
玄武是北斗七星总称,七宿之中有斗宿。道家认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皆由北斗主事。因此,凡是祈求延生长寿,都要祈求真武大帝。另外,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故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
农历三月初三 ,为真武大帝神诞之日,各地真武庙都要奉祀祭典,其中以武当山最盛。
斗姥阁为园形攒顶式建筑,极尽工巧,其建筑雄伟壮观,高达数丈,超出城垣,十几里开外即可望见。民国十九(1930 年)腊月初一早上,大雾弥漫,观内驻军不戒于火,失火引发阁内存放的军火弹药,顿时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爆炸之声震动全城,顷刻间斗姥阁化为无有。
(二)左配殿
1 、 配殿左侧配殿早已全部拆除,现为机关院内西侧通道。原殿宇有: 土地城隍殿 殿内祀土地,城隍。古代民间称里社之神曰:“土地”。原始宗教中,土地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为了酬谢土地负载、生养万物的功劳,封土为社而祀之,当时称“社神”。统一王朝出现后,帝王祭社稷,出现了以大地为对象的崇拜,这种地神叫“后土”,而诸侯国,采邑、乡村里社祭祀的小神称“社”或“社公”,以后叫“土地”。
在土地神逐渐人格化的过程中,各地土地先后有了各自的姓氏、名讳。东晋以后,民间多将生前作善事或廉政的官吏奉为当地土地。土地地位不高,仅辖一村一里或一邻的范围,但此神为民守土,乐善好施,受到人们的敬奉。因其是由鬼魂充任,又属冥司地方官吏,所以当人死后,其家人必须先到土地那儿报案。所以,土地虽是小神,但与当地人祸福生计息息相关,人们还是教之畏之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过去,土地庙一般都供一男一女两个神像,男的为白发老叟,称土地爷,女的为老妪,称为土地奶。
大年初一,人们先拜土地爷,祈求丰收。传说 二月初二 是土地诞辰,届时,“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献。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嫠”。当天爆竹之热烈、隆重,甚至超过春节,可见百姓对土地爷的崇拜相当虔诚。
城隍又称城隍爷,城隍老爷,是古代城邑的守护神。古代将护城河称为隍,管理护城河的神叫“水庸”,后城隍神由水庸演变而成,逐渐成为城邑的守护神,职权范围相当于太守(府城隍)、县主(县城隍)。上古时代的城隍,常与社稷共存亡。以后城隍祭祀受时俗影响,其神职渐渐加重,诸如祈雨,求晴,招福、攘灾、后又兼管地方的冥籍,赏善罚恶,为冥府之地方冥官。
后唐李从珂清泰元年( 934 年)封城隍为王,明洪武二年( 1316 年)。朱元璋重新制定城隍的封号爵级,并为城隍组织了一套官僚机构,城隍庙都奉有凶神恶煞的判官,手执刑具的鬼卒(衙役)。每处城隍庙都是森严恐怖,如官府衙门一样。朱元璋之所以大封城隍,就是利用民间信仰以巩固他的统治,他曾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城隍庙的建造吸引了广大下层百姓祭拜神灵;另一方面,众多的民间信仰者推波助澜,使得拜神的声势和规模越来越大,明代以后,逐渐出现了集城隍信仰,商品交易,民间艺术表演于一体的城隍庙会。
清康熙《南阳府志》记载“旧加侯爵,洪武三年复颁仪注,凡新官到位,必先斋戒谒神,岁无常祭,惟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合祭于风云雷雨山川坛;清明、中元、孟冬朔日,主祭于郡历坛,水旱祈祷亦特设祭。每朔望,知府率僚属办香案。 明清祀城隍甚虔诚,城中人家初丧,即来庙肃祭,名为报庙。或以事至庙明誓,辄有应验”。民间岁祭以(农历) 三月十八日 。
七真殿祀七位真人,即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大弟子,马钰(丹阳)、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五老殿祀全真道南宗五祖: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 木甫 、白玉。此五人是宋时道士,后被尊为五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