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陆游有多爱猫,能超出你的想象:“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陆游家里闹鼠患,但是有了狸猫的护持,山房里的万卷藏书完好无损,猫儿立了如此大的功劳,但是由于我家庭贫穷,不能用美味的鱼食奖赏于猫儿。陆游的诗句里,透出满满的自责,因为不能给狸猫小鱼干吃,内疚之情溢满笔端。
大书法家黄庭坚也是一个爱猫之人,他在他的《乞猫》中记载: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美国总统爱猫白宫内外无人不晓,现代画家徐悲鸿曾经画猫赠予徐志摩。
古往今来,东西方人士,爱猫之人比比皆是,猫从粮仓卫士,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甚至与人类融为一体,在和谐共存中,猫已经逐渐演变成人类的朋友。
二、“柴门闻犬吠”,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天龙八部》里的钟灵儿养的貂儿非常忠诚,特别是大闹神龙帮时,一只貂儿就把神龙帮收拾得难堪以极,钟灵儿让小貂咬谁就咬谁。当然小说里毕竟有所夸张,现实生活中养出的貂儿也不可能如此通得人性,但是有一种动物,和小说里的貂儿极其相似,那就是人类忠诚的朋友——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古代人养狗的作用和养猫的初衷是一样,都是利用动物的天性服务于人类,比起猫儿的热爱自由,狗的天性更加忠实,狗在古代的作用是看家护院,对危险的事物做出反应,对人类起到警示作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古代安保措施并不严密的农村,狗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醒,也有对于危险的恐吓。“风雪夜归人”在回到家之前,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但是狗的天性,就能在主人回家之前,用狗吠提醒屋里的人,主人风雪兼程的回来了。此时屋里的人,就可以通过狗的叫声知道外面的情况。
中国养狗历史源远流长,在浙江河姆渡考古中,发掘出来的狗化石,到目前为止,是我国境内发现得最早的驯化狗的证据。在我国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古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狗的身影,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墓中,就有一只玲珑剔透的白玉小狗;广东出土的东汉古墓中,还有陶制和木制的形态各异的狗。从这些被挖掘出来的文物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养狗的情景。
《诗经》中记载“跃跃狡兔,遇犬获之”,证明人们在很早之前就利用狗来猎取兔子了,我们常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其实有史料证明,人类曾经训练过狗逮老鼠的本领,可是发现,在天敌层面上来说,狗还是比不上猫的灵活。
其实在远古时,狗的主要功能还是看家护院的,到唐代由于生活富足,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就描绘了宫廷贵妇,左手拂掸向前灵巧摆动,逗引着狗儿戏耍的情节。画中狮子狗深通人意,形态憨厚可掬。这种小型观赏犬叫作“拂菻狗”,又称“狷(wō)儿”,极其名贵,只有宫廷贵妇才饲养得起。
到了宋代,民间养狗就变得极为常见了,饲养宠物狗的习惯,此时已从宫廷贵族扩大到了富有的平民家庭。养狗之风也开始渐渐盛行,狗的功能已经从看家护院发展成了宠物,宋代的画作中,狗的可爱形象多有出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秋庭乳犬图》、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秋葵犬蝶图》,画的都是漂亮、可爱的小型长毛观赏犬。
在经历过漫长的发展之后,狗从最初的人类帮手,逐渐成为人们最珍贵的陪伴,欧洲的中世纪,人们也从一开始也是从实际作用出现,开始了养狗的历史,但是随着对狗的驯养和养殖的不断深化,人与狗的关系更加近了一步,有些甚至成为了家人与陪伴。
三、善言的鹦鹉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屋中就有一只能言的鹦鹉,纵观古典小说中,鹦鹉出现的次数不在少数,一个清雅的小姐房中养一只鹦鹉,在小姐镜前梳妆之时,一只红嘴绿羽的鹦哥,正好与小姐的清雅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