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再回苏州(一)

琳琅视角 笔名视角 1509 字 1个月前

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妈妈,决定了一个家的温度”,也正因如此,只要妈妈在家,孩子的才更有安全感。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很现实的原因:

(1)习惯使然

孩子跟妈妈有天然的亲近感,从婴儿时期嗷嗷待哺,到青春期的各种执拗无理,妈妈都会用无限的爱去安抚和包容。

时间久了,孩子会觉得:我的感受妈妈都懂!我的需求妈妈也都能满足!

所以,有事没事就“找妈妈”,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2)妈妈更善于倾听,化解矛盾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我们评判、批评、分析或判断他人的言行时,实际上是在用书里生命的凡是表达自己的需求。

怎么理解?

举个例子,孩子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当他回到家向父母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聪明的妈妈表达出的可能更多是理解和安慰;而爸爸,有可能是责备和愤怒。

其实,换个角度考虑,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出发点都是好的。

只是爸爸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会让生命疏离,说白了,也就是亲子关系逐渐恶化,让孩子对你亲不起来。

对妈妈而言,则恰恰相反。孩子也越来愿意与妈妈亲近。(当然,对于有些家庭,情况可能正好恰恰相反,但无论如何,道理都是一样的)

拉近和孩子间的距离,我们要先学会“以同理心倾听”

中国先哲庄子称,真正的同理需要群身心的倾听:“只用耳朵听是一回事,用理解去听是另外一回事。”

而我们要学习的恰恰就是后者。

在生活中,大多数的我们,看到孩子情绪低落时,会习惯性地试图通过安慰或建议来 “搞定”对方的问题。但这样一来,常常会让孩子更加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