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是小朝不孝,不能回来送您最后一程……”
其实,虽然宋辞的书信中并未提及沈岚的病情,但是却并未瞒得住他,他虽然远在北疆,但是盛京的一举一动他都清楚。
他知道祖母沈岚的病情后来越来越重,他知道祖母可能要撑不下去了,但是他不能回来!
他的士兵需要他!前线需要他!北疆的百姓也需要他!
为了大局着想,也为了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他甚至连一封慰问关心的话语都不能寄回,因为他要营造出他失联的状态,为他后来的“身死”做铺垫。
后来,他更是冒着沈岚知道后病情再次加重的风险,把他身死格木山的消息带回了盛京。
所幸,在宋辞的故意隐瞒下,祖母并未知晓,不然,他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原谅自己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
他现在就无法原谅自己!
不管怎样,他终究是错过了沈岚的葬礼,未能送她最后一程,这是他一生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想到这里,宋朝突然大笑了起来,其声之悲凉,就连鸟儿也不忍倾听。
……
宋朝在沈岚的墓旁跪了三天三夜,直到第四日宋辞寻来,他才跟着她离开。
由于担心宋朝的身体状况,宋辞并未骑马,而是坐着马车来的。
回去的路上,两人谁也没有开口,异常沉默。
回到府中后,宋朝立刻写了封奏疏上呈皇帝,然后便把自己关进了房间,任谁来了也不见。就连宋辞,也只能在每日用饭时见到他。
看着宋朝如此沉默寡言的模样,宋辞有心想要安慰,但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只得看着他一日日消沉下去。
*
几日后,皇帝降下圣旨,但却并未应允宋朝之请,反而重用了贵妃的亲弟弟邓恒。他在朝堂上,亲口封邓恒为镇北将军,并命其即刻前往北境,收复北胡民心。
而宋朝虽受封为安国公,但是却只在礼部领了个闲职,并未授予军功。
如此举动,傻子都能看出来皇帝是明升暗降、故意打压宋家,意在扶植邓家,可宋朝却像是早有预料一般,接旨时连眼神也未变一下,只说是谢主隆恩。
本以为少年春风得意,可不曾想却是被刻意打压,一时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皆传:皇帝要打压宋家。
于是乎,本来打算攀附宋家的官员又开始观望了起来,有些甚至见了宋朝都不敢打招呼,生怕连累自己也失了圣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宋朝受封为安国公,但国公府的牌匾并未被换下,许是皇帝顾念着昔年与宋璟的情谊,所以依旧是镇国公府四个大字。
对于此举,宋朝并无异议。
……
圣旨降下不久,朝廷里便迅速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皇帝以雷霆手段肃清了安插在内部的奸细探子,轻则满门抄斩,重则株连九族。一时间,朝廷上下无不噤若寒蝉,事情传到地方,举国哗然,有些胆小的甚至吓得生起了病。
本以为这件风波已经过去了,没想到清理完中央后,皇帝又大笔一挥派各位皇子带队收拾起了地方,一时间官员与官员之间自顾不暇,直到元丰十八年四月,这场牵连全国的大案才彻底画上了一个句号。
经过血洗,朝廷里空缺了不少位置,因此皇帝春闱时提上了不少有能力的寒门,一方面补了先前的空缺,一方面用来制衡世家,两全其美。
而经过这次事件,一些本来疏远宋家的大臣这才反应过来,皇帝当初之举,是保护也是制衡。
若是让宋朝身居要职,那么可能会受到一些人狗急跳墙的反扑,礼部虽然也是六部之一,却清闲许多,也不容易被人揪住错处,尤其是宋朝的职位,简直就是可有可无。
明明是定北的将军,却只挂了个闲职,大臣们看在眼中,眼神也变得微妙了起来,但宋朝却并未在意他人的眼光,只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皇帝虽然此举保护了他,却也平了他的军功,如今天下太平,正是休养生息之时,宋朝一时半会也得不到重用,因此人人提起这件事时时总是长叹一声,就连京中百姓也私下里替宋朝不值。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很快便传到皇帝耳中,皇帝听到此等言论后冷冷一笑,问郑渔道:“不知何时百姓也能置喙君父的决定了?”
郑渔闻言吓了一跳,思索了片刻,开口道:“想必是太过心疼宋小将军,毕竟国公夫妇双双殉了国……”
皇帝听见这话眸光微闪,瞬间消了气。他疲倦的揉了揉自己的眉心,突然问道:“你是不是心里也觉得朕此举不妥?”
郑渔答道:“回皇上的话,奴才觉得,皇上这样做自有皇上的意思。”
皇帝闻言嗤笑了一声,什么话也没说。
……
良久,皇帝看着面前的奏折自顾自说了这样一句话:“朝儿他,与太子走的太近了些……”
郑渔听后眸光微动,低着头不发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