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粮食或者分配其他物资的时候,他们总是被分到最少的那一份,甚至有时候还会被故意忽略。
村里的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服时,若龚述英来了,她们会立刻停止交谈,气氛变得尴尬而压抑。
龚述英只能默默地在一旁洗完衣服,然后匆匆离开,仿佛她是一个不该存在的人。
去田里劳作时,也没有人愿意和龚述英母子分到一组。
他们只能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看着其他村民们有说有笑地一起干活,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无奈。
这种疏远和歧视,让龚述英母子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但龚述英从未放弃,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为了儿子,也为了心中对丈夫的那份思念,顽强地坚持着。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龚述英常常会想起和丈夫在一起的时光。
那些美好的回忆,成为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徐伦建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长大成人,然而,命运却并未对他格外开恩。
因地主子女的身份问题,他如同被打上了一个沉重的烙印,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那如影随形的批斗。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常常独自承受着众人的指责与批判。
每一次批斗会,他都仿佛置身于风暴的中心,无助而绝望。
他看着周围的人对他投来冷漠和厌恶的目光,心中满是痛苦与无奈。
不仅如此,家中的贫困也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的肩头。
四十几岁的他,本应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却因着家庭的困境,显得格外沧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没有姑娘愿意嫁给这样一个成分不好又穷困潦倒的人,他只能在孤独中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夜晚,他独自躺在床上,望着漆黑的屋顶,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
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找到一丝温暖和希望。
但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份坚定,那就是对父母的爱和责任。
他知道母亲一生的坚守和付出,也明白自己必须坚强地活下去,为了那个曾经幸福的家,为了母亲心中的那份思念。
他跟母亲商量,决定去湾岛寻找父亲。
在途中,他遇到了秋月。
秋月跟她家人走散了,徐伦建骗秋月说带她去找她的家人。
结果他把秋月拐着,一起偷渡到了湾岛做他的养女。
徐伦建逃走后,龚述英的日子愈发艰难,村民们对她的态度也更加恶劣。
曾经那些偶尔还会投来同情目光的村民,如今只剩下冷漠和嫌弃。
他们觉得龚述英一家都是麻烦,是被时代抛弃的人。
在村里的小道上,龚述英走过时,村民们会远远地避开,仿佛她身上带着某种不祥。
一些长舌妇还会在背后指指点点,议论着她的不幸,言语中满是嘲讽和幸灾乐祸。
村里有什么集体活动,龚述英更是被完全排除在外。
分粮食或者分配其他物资时,她连最基本的份额都难以得到,仿佛她已经被这个村子彻底遗忘。
去田里劳作,也没有人愿意和她搭伙,她只能独自艰难地耕种着那一小片土地,忍受着孤独和劳累。
孩子们也受到大人的影响,对龚述英充满了畏惧和疏离。
他们看到龚述英会远远地跑开,不敢靠近这个“倒霉”的人。
龚述英的家变得格外冷清,没有了亲人的陪伴,也没有了邻里的关怀,她仿佛被世界抛弃在了一个孤独的角落。
但龚述英依然顽强地坚守着,她心中怀着对丈夫和儿子的思念,期待着有一天他们能归来,一家人再次团聚。
尽管村民们的态度让她心寒,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抵挡着命运的风暴。
终于,等到徐伦建带着秋月回来。
当徐伦建告诉龚述英父亲已经去世后,她悲痛欲绝。
一生的等待与思念在这一刻化为无尽的悲痛,那个曾经与她在青春岁月里相遇相爱、共同经历风雨的人永远地离开了。
她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所有的希望与期盼都在这一刻破灭。
从那以后,龚述英最大的希望,就是死后和丈夫埋在一起。
秋月和聂军听后,心中对奶奶的思念之情感同身受。
尤其是聂军,他性格沉稳,责任心强,一直把满足奶奶的心愿当作自己的使命。
秋月则温柔善良,心思细腻,她想一定要把奶奶的骨灰带去湾岛和爷爷合葬,完成奶奶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