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鲶鱼效应中的鲶鱼

林枫回国之后的行程安排的还是挺紧的。

在先后见了很多位大佬之后,在2月14号林枫又去见了天通的一把手何苍青。

林枫先前也了解了一些,在这个平行世界的华国,通信行业的发展技术水平与前世大致相似,只不过布局方面略有不同。

这个时代,由于基本盘更大,市场规模更为庞大,因此除了传统的三大运营商外,还诞生了一家能够与传统三大运营商齐名的巨无霸——天通集团。

天通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华国在世纪初的一次重要产业调整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球电信行业迎来剧变,华国也加快了通信产业的改革步伐。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虽然大力扶持了传统的三家通信巨头,但同时也意识到,如果长期由这三家主导市场,可能会形成过度垄断,限制行业创新。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并推动技术创新,华国政府在21世纪初决定成立天通,赋予其特殊的战略地位。

这家企业由多家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和地方电信公司合并而成,其设立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通信、专网通信和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封锁和全球竞争。

天通最初的定位没什么好说的,基本就是用来充当鲶鱼效应中的鲶鱼。

但奈何因为一系列管理问题,以及战略定位问题,天通这个原本定位颇高的企业慢慢地也不能免俗,非但没有成为鲶鱼效应中的鲶鱼,反而逐渐泯然众人,变得跟传统三家通信运营商一致。

因为定位没有更加高明,加上策略和另外几家的重合,入局比较晚的劣势凸显出来,使得天通长期以来就处于劣势。

而在2008年之后,随着4G技术的兴起,天通因为在通信标准方面建设的滞后性更是使得天通不利的地位进一步加剧。

一步慢步步慢,因为在4G方面的落后,天通在下一代通信标准的探索中一样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情况下,天通虽然背靠政策红利,但因为技术方面没有独到之处,再加上基础网络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导致其在用户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上始终落后于三大巨头。

天通的发展情况跟上层最开始设想的天通的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冲突。

相较于另外三家传统运营商的市场份额。

天通在用户规模上始终居于末位,缺乏真正的竞争力。

大而不强是天通最大的问题。

非但不能起到鲶鱼效应的作用,反倒使得传统三家也跟着在一些不必要的领域卷起来,这样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使得陷于恶性竞争之中。

再加上一系列内部分歧,最终导致天通面临着拆分重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