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韩章老爷子的离京,这场持续半年的‘党争’初步落下了帷幕,同时也迎来了一波新的人员调动。
兖国公、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曾明仲正式接过韩章的权力,成为中书门下新的话事人。
枢密使富彦国也重新进入中书门下,和曾明仲组成新的宰辅二人组。
前枢密副使陈升之,在这一次朝廷‘党争’平静后,被神宗皇帝宣召回京,继任枢密使,兼任制置三司条例司之职,和王介甫共事,商讨继续推行新政变法。
陈升之,本名陈旭,字旸叔,建州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市)人,北宋宰相。
景佑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出任封州、汉阳军通判,出任监察御史、右司谏,起居舍人,出任知瀛州,真定府,迁枢密院直学士、开封尹、枢密副使。
受到御史唐介、范师道等弹劾,出任知定州、太原知。
英宗继位后,升任枢密副使,因母年老,出知越州。
神宗熙宁元年,出任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
后因反对王介甫变法,出任镇江军节度使、知扬州,册封秀国公。
元丰二年(1079年),病逝,终年六十九,获赠太保、中书令,谥号“成肃”,是历史典故“四相簪花”人物之一。
已经五十七岁的陈升之被安排接替枢密使的位置,他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心理准备的。
准备什么呢?当然是继续给官家和韩某人背书,而这其中占大头的应该要属现在在家休养的小韩相公。
从仁宗皇帝开始,到英宗时期,凡是接任枢密使的曾明仲、张昇,或是富彦国他们,都是官家留给韩某人无情盖章机器。
行政、财政方面的事务,还有着中书门下和三司衙门的大相公们相互制约管理。
但是军事方面,官家这边可谓是除了韩某人以外,谁都不信任。
毕竟改变如今宋辽夏三国格局的人物,就是这位看起来年轻的不像话的年轻人。
总之一句话,‘政事不决问中枢,军事不决问韩明’这在经过仁宗、英宗,到现在的神宗朝,已经变成了共识。
韩章的退出,让朝廷中枢再次变化,但唯一不变的,依旧是新政派和改革派的强人执政。
保守派赢得了关于取消‘扩大化’改革的胜利,却还是获得不了官家的信任,以及中枢宰执的半拉席位。
韩明看似不升不降,实则在这场‘党争’中输的一败涂地,非但没有推进‘扩大化’改革,反而连累了祖父韩章,交出了相位。
唯一算是这一场斗争中亮点,就是原本还在位卑权重的职位上蹉跎的韩师朴,因为韩章退下的缘故,神宗皇帝的愧疚,提前加封了参知政事。
这样一来,韩家祖孙三代,全部成为宰执,并且都同时位列朝堂,这在整个大宋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从这道旨意中,所有人都看出了神宗皇帝对于韩家,或者说对于韩某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