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臣皱了皱眉头,“赵县令,你这办事如此糊涂,如何治理一方百姓?”
小主,
赵轩低着头,红着脸说:“大人教训的是,下官定当改正。”
好在钦差大臣在视察过程中,发现清平镇百姓安居乐业,治安良好,对赵轩的治理成果也颇为认可,只是叮嘱他以后要更加严谨。
在一次处理盗窃案时,赵轩又犯了难。案发现场有几个嫌疑人,可他们都互相推诿,不肯承认。赵轩看着他们,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可如何分辨谁是真凶呢?”
他在堂上走来走去,突然灵机一动,对师爷说:“去把镇上的神婆请来。”
师爷一脸疑惑,“大人,这神婆能断案?”
赵轩神秘一笑,“且看我如何断案。”
神婆被请到堂上后,赵轩对她说:“你且施展法术,看看谁是盗窃之人。”
神婆装模作样地念了几句咒语,然后指着其中一个嫌疑人说:“大人,此人身上有邪气,定是盗贼。”
那个嫌疑人一听,赶忙大呼冤枉。赵轩却不慌不忙地说:“你莫要喊冤,本县令自有判断。”
原来,赵轩事先让衙役在案发现场的窗户上留下了一个特殊的标记,只有靠近窗户作案的人才会沾上。他暗中查看了嫌疑人,发现只有一人身上有这个标记。他之所以请神婆来,只是为了迷惑嫌疑人,让他露出马脚。
最终,真正的盗贼被绳之以法,众人对赵县令这奇特的断案方式都啧啧称奇。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轩在治理清平镇的过程中,虽然还是会时不时地犯糊涂,但他始终秉持着一颗为民的心。他努力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渐渐地,他的名声也在周边的郡县传开,人们都知道清平镇有一位虽然有些糊涂但却正直善良的县令。
有一年,清平镇遭遇了罕见的洪水。洪水来势汹汹,淹没了许多房屋和田地。赵轩第一时间组织衙役和百姓们抗洪救灾。他亲自到堤坝上指挥,可在慌乱中,他又差点掉进洪水里。
师爷在一旁紧紧拉住他,“大人,您小心啊。”
赵轩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无妨,此时百姓们都在受苦,我怎能退缩。”
在抗洪过程中,赵轩发现物资分配有些混乱。他本想让人把粮食先分给受灾最严重的百姓,可命令传达下去后,却发现有的地方重复领取,有的地方却一粒粮食都没有收到。
赵轩心急如焚,他把负责物资分配的小吏叫来,大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你是如何安排的?”
小吏战战兢兢地说:“大人,人太多了,我一时疏忽,有些混乱。”
赵县令无奈地叹了口气,“罢了,罢了,我与你一同去重新分配。”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洪水终于退去。清平镇虽然遭受了重创,但在赵轩和百姓们的共同努力下,开始慢慢重建。
赵轩亲自到各个村庄查看受灾情况,他安慰受灾的百姓们:“大家放心,官府会帮助大家重建家园,不会让你们流离失所。”
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赵轩又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他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向周边富裕的郡县求助。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带着师爷亲自前往。
到了邻县,赵轩见到了邻县的县令。他向对方说明了清平镇的困境,希望能得到援助。邻县县令有些犹豫,赵轩见状,说道:“大人,清平镇与贵县相邻,若清平镇不能恢复元气,对贵县的治安和贸易也会有影响啊。”
邻县县令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最终答应援助一部分资金和物资。
回到清平镇后,赵轩合理安排这些资金和物资,监督房屋和田地的重建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清平镇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多年以后,赵轩在清平镇的任期已满。他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时,发现镇上的百姓们都自发地来到县衙门口。百姓们拿着自家的特产,眼中满是不舍。
一位老者走上前来,“大人,您在清平镇这些年,虽然有时有些糊涂,但我们都知道您是真心为我们好。我们会永远记住您的。”
赵轩感动得热泪盈眶,“多谢各位乡亲,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赵轩离开清平镇后,清平镇的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在镇上修建了一座雕像。雕像上的赵轩面带微笑,仿佛还在守护着清平镇。而他的故事,也在这一带流传了下去,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激励着后来的为官者要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即使偶尔犯错,只要有一颗赤诚之心,也能被百姓所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