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 效果:可疏肝利胆、舒筋活络。对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和针灸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按摩和针灸的效果因人而异,通常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明显的康复效果。同时,它们不能替代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脑出血常用的西药及效果、注意事项如下:
一、降颅内压药物
1. 甘露醇
- 效果: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内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降低颅内压的常用药物。
- 注意事项:快速静脉滴注时可能引起一过性头痛、视力模糊、眩晕等症状;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水电解质紊乱等,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
2. 甘油果糖
- 效果:也能降低颅内压,作用相对温和持久,且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 注意事项: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可能引起溶血等不良反应,对果糖过敏者禁用。
二、控制血压药物
1. 硝苯地平缓释片
- 效果: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适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的控制。
- 注意事项:可能出现头痛、面部潮红、心跳加快、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低血压患者慎用,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
2. 缬沙坦
- 效果: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起到降压作用,对心脑肾等器官有保护作用。
- 注意事项:可能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患者禁用。
三、止血药物
1. 氨甲环酸
- 效果: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起到止血作用。但一般情况下,高血压脑出血不常规使用止血药,仅在有凝血功能障碍时可考虑使用。
- 注意事项: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有血栓形成倾向者慎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神经营养药物
1. 甲钴胺
- 效果: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再生,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帮助。
- 注意事项: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等。从事汞及其化合物的工作人员,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注意事项:
1. 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3. 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4.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5. 注意药物的保存方法和有效期,确保药物质量。
脑出血在中医中可归为“中风”范畴,以下是一些中药调理方法及效果:
一、中药方剂
1. 补阳还五汤
-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 效果: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可促进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偏瘫、麻木等症状。对于气虚血瘀型的脑出血患者较为适用。
2. 镇肝熄风汤
- 组成: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 效果: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脑出血患者,可缓解头晕、头痛、烦躁易怒等症状。
二、单味中药
1. 三七
- 效果: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促进脑出血后的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对脑出血的康复有一定帮助。
- 用法:可磨粉冲服或制成中成药服用。
2. 丹参
- 效果: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用法:可水煎服或制成丹参注射液等剂型使用。
三、中药调理效果
1.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通过活血化瘀、补气通络等作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为受损的神经细胞提供营养,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肢体偏瘫、言语不利等后遗症。
2. 调节机体功能:中药调理可以整体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于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助于降低脑出血的复发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进行辨证论治,合理选用方剂和药物。同时,中药治疗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脑出血急性期,应以西医治疗为主,病情稳定后可结合中药调理。
脑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以适当进行运动康复,但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以下是一些适合的运动:
一、早期康复运动(卧床阶段)
1. 被动运动
- 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包括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如活动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指关节;活动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脚趾关节。每个关节活动 5 - 10 次,每天 2 - 3 次。
- 效果:可以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二、中期康复运动(可坐起和站立阶段)
1. 床上坐起训练
- 先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逐渐从卧位转为半卧位,然后再坐起。开始时可以先靠坐几分钟,逐渐增加坐起的时间。
- 效果:增强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为站立和行走做准备。
2. 站立训练
- 当患者能够坐起一段时间后,可以进行站立训练。先在床边站立,然后逐渐过渡到借助助行器或拐杖站立。开始时站立时间不宜过长,可逐渐增加。
- 效果:锻炼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
三、后期康复运动(行走和日常生活活动阶段)
1. 行走训练
- 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先进行短距离的行走练习,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可以使用助行器、拐杖等辅助工具。
- 效果:恢复患者的行走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 包括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日常活动的训练。可以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 效果: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独立生活能力。
注意事项:
1. 运动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2. 运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如出现头晕、心慌、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3. 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疲劳。可以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但不要急于求成。
4. 坚持长期运动,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耐心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