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中风紧急救治与注意事项

- 对于中风后肢体偏瘫者,可进行肢体按摩。从肩部开始,沿上肢外侧、内侧,用揉法、滚法、拿法等手法操作,然后按摩手部关节,如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等,每个关节活动 3 - 5 次。下肢按摩从臀部开始,沿大腿外侧、内侧、后侧,小腿外侧、内侧,采用同样的手法,最后活动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缓解关节僵硬,为后续康复治疗奠定基础。

(四)中医急救护理

1. 体位护理

- 中风患者应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若患者有痰液堵塞呼吸道,应及时清理。可采用拍背、吸痰等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一般每 2 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发生。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患者身体,可采用轴线翻身法。

2. 情志护理

- 中风患者往往因突然发病而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或家属应给予心理安慰,向患者解释病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患者情绪过度激动,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加重病情。可采用言语开导、情志相胜等中医情志护理方法,如以喜胜忧、以思胜恐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绪状态进行调节。

3. 饮食护理

- 在中风急性期,若患者昏迷,应暂禁食,待病情稳定后,可先给予鼻饲饮食。鼻饲饮食应营养丰富、易消化,如米汤、牛奶、蔬菜汁、果汁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若患者能自行进食,应以清淡、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如瘦肉粥、蔬菜汤、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以防加重脾胃负担,生痰生热,影响病情恢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中医紧急救治后的后续康复治疗衔接

中医紧急救治中风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开展中医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中药熏蒸、康复训练等。针灸可继续选取肢体穴位,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如上肢可选取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可选取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采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以促进气血运行,通利经络。推拿可进一步加强肢体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和肌肉力量训练,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萎缩情况。中药熏蒸可选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如乳香、没药、红花、伸筋草等,熏蒸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平衡训练、言语训练、认知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五、结论

中医在中风紧急救治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通过针灸、中药、推拿按摩、急救护理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在中风急性期挽救患者生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缓解症状,为后续的康复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将中医紧急救治与现代医学急救相结合,提高中风的救治水平,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急救中风的机制,不断完善中医急救理论与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风中医紧急救治注意事项

一、针灸急救注意事项

(一)针刺前准备

1. 环境要求:应在安静、整洁、光线适宜的环境中进行针灸操作。避免在嘈杂、寒冷或通风不良的场所施针,以免患者受到外界干扰或着凉,影响针刺效果及病情。

2. 针具选择与消毒:根据穴位及病情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具,如毫针等。针具必须严格消毒,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等,确保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施针者双手也需洗净并消毒,常采用 75%酒精棉球擦拭。

3. 患者体位选择:根据所取穴位,选择舒适、持久且便于施针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等。体位要能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同时保证患者在针刺过程中不会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发生弯针、滞针等意外情况。例如,针刺头部穴位时多采用仰卧位,针刺背部穴位时常用俯卧位等。

(二)针刺操作要点

1. 穴位精准定位:施针者必须准确掌握穴位的位置、解剖结构及针刺深度与角度。如人中穴,位于鼻唇沟的上 1/3 与下 2/3 交界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0.3 - 0.5 寸;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 0.5 - 1 寸等。定位不准确可能导致针刺效果不佳或损伤周围组织器官。

2. 针刺手法运用:在醒脑开窍针法中,不同穴位采用不同手法。如内关穴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术 1 分钟,要求手法熟练、力度均匀、频率稳定,以达到疏通气血的目的;人中穴用重雀啄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刺激强度要适中,既能起到醒脑开窍作用,又避免过度刺激引起患者不适或损伤。

3. 观察患者反应:在针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呼吸、脉搏等变化。若患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汗等晕针症状,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可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饮服,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或采用艾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应及时进行西医急救处理。

(三)针刺后护理

1. 留针观察:针刺后一般需留针 20 - 30 分钟,在此期间要继续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留针时要注意针体是否固定良好,防止针体移位或脱落。

2. 针孔护理: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或血肿形成。若针孔有出血或血肿,应及时按压止血,并做好局部清洁护理。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更要注意针孔出血情况,必要时延长按压时间。

二、中药急救注意事项

(一)药物选择与辨证

1. 准确辨证用药:安宫牛黄丸适用于中风急性期痰热蒙蔽心窍之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至宝丹用于中风痰热内闭、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等症;苏合香丸则适用于中风寒闭证,症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等。在使用前必须准确辨证,不可盲目用药,否则可能加重病情。例如,若将苏合香丸用于痰热蒙蔽心窍的中风患者,因其药物偏温,会助热生火,使痰热更盛,导致病情恶化。

小主,

2. 药物质量把控:选用正规厂家生产、质量合格的中药制剂。如安宫牛黄丸,要注意其成分、含量及生产工艺是否符合标准。其中牛黄、麝香等名贵药材的来源与质量尤为重要,优质的药材能保证药物的疗效。同时,要注意查看药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避免使用过期药物。

(二)给药方法与剂量

1. 给药途径:对于清醒且能口服的患者,可直接口服中药丸剂;对于昏迷患者,需将药丸化开后鼻饲给药。鼻饲时要注意操作规范,先确定胃管在胃内,然后缓慢注入药液,避免注入过快引起呕吐或误吸。注入后要用适量温开水冲洗胃管,防止堵塞。

2. 剂量控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控制用药剂量。如安宫牛黄丸,成人一般一次 1 丸,一日 1 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 1/4 丸,四岁至六岁一次 1/2 丸,一日 1 次。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药物中毒,剂量过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1.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中药制剂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如安宫牛黄丸中的牛黄、麝香等。用药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症状。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抗过敏治疗,如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同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 胃肠道反应:中药制剂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尤其是一些含有苦寒药物成分的制剂,如安宫牛黄丸中的黄连、黄芩等,可能对脾胃虚弱者的胃肠道产生刺激。在用药期间,可适当给予患者一些护胃药物,如奥美拉唑等,同时观察胃肠道反应情况,若反应严重,需调整用药方案。

三、推拿按摩急救注意事项

(一)按摩前评估

1. 病情评估:在进行推拿按摩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中风的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病情严重程度、血压、心率、意识状态等。对于血压过高(收缩压> 180mmHg 或舒张压> 110mmHg)、病情不稳定或处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应谨慎进行推拿按摩,以免因手法刺激导致血压波动、病情加重或再次出血。

2. 身体局部状况评估:检查患者需要按摩的部位,如头部、肢体等有无皮肤破损、感染、骨折、脱位等情况。若存在这些情况,应避免在局部进行推拿按摩,防止加重损伤或引起感染扩散。例如,若患者肢体有开放性伤口,应先进行伤口处理,待愈合后再考虑按摩。

(二)按摩手法与力度

1. 手法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按摩手法。头部按摩常用揉法、分推法、按揉法等,手法要轻柔、缓和,以达到醒脑开窍、疏通头部经络的目的;肢体按摩可采用揉法、滚法、拿法、关节活动法等。对于瘫痪初期肢体肌张力较低的患者,手法可稍重一些,以促进气血运行、刺激肌肉收缩;对于肌张力较高的患者,手法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引起肌肉痉挛加重。

2. 力度控制:按摩力度要适中,以患者能耐受且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力度过大可能导致患者疼痛不适,甚至损伤肌肉、骨骼或神经;力度过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在按摩过程中,要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根据患者的反馈调整手法力度。例如,在按揉穴位时,开始可稍轻,然后逐渐加重力度,以穴位产生酸麻胀感为度,但不可引起患者剧痛。

(三)按摩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1. 防止患者跌倒:在进行按摩时,尤其是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进行肢体按摩时,要确保患者周围环境安全,有专人陪伴并扶持,防止患者因肢体无力或平衡失调而跌倒。可在按摩床边设置防护栏,地面保持干燥、防滑。

2. 避免损伤关节:在活动患者肢体关节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幅度,避免过度伸展、屈曲或扭转关节,防止关节脱位或损伤。例如,在活动髋关节时,要一手托住患者膝关节,一手扶住踝关节,缓慢地进行屈伸、外展、内收等活动,幅度不宜过大,一般髋关节屈曲不超过 90 度。

四、中医急救护理注意事项

(一)体位护理要点

1. 防窒息与误吸: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时,要确保头部位置稳定,避免因头部晃动导致呕吐物反流。若患者呕吐频繁,应及时清理口腔及鼻腔内的呕吐物,可使用吸引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若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进行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

2. 压疮预防细节:定时翻身时,除了采用正确的轴线翻身法外,还要注意在患者身体易受压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垫上软枕或气垫圈,减轻局部压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用温水擦拭身体,尤其是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清理排泄物,更换床单、被褥,防止皮肤长时间受潮湿、污秽刺激而发生压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情志护理技巧

1. 沟通方式选择:与中风患者进行情志护理沟通时,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等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对于文化程度较高、善于思考的患者,可采用理性的讲解方式,向其介绍中风的病因、治疗过程及预后等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性格较为敏感的患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温和的语气进行安慰和鼓励,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2. 家属配合:情志护理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努力,还需要家属的积极配合。家属是患者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对患者影响很大。医护人员要向家属讲解情志护理的重要性及方法,让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康复的良好心理环境。

(三)饮食护理原则

1. 急性期饮食管理:在中风急性期,患者昏迷时暂禁食是为了防止食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待病情稳定开始鼻饲饮食时,要注意鼻饲液的温度适宜,一般为 38 - 40℃,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胃肠道。鼻饲液的浓度和量也要逐渐增加,开始时宜少量多次,如每次鼻饲 200 - 300ml,每 2 - 3 小时一次,随着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逐渐增加至每次 400 - 500ml,每 3 - 4 小时一次。

2. 恢复期饮食调整:患者能自行进食后,饮食调整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控制盐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 6g,减少钠盐对血压的影响。其次,限制脂肪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可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多吃鱼类、坚果等。蛋白质摄入要适量且优质,可选择瘦肉、豆类、蛋类等。同时,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供给,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水果的摄入量,选择低糖水果,并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食用。

中风后饮食宜忌

一、引言

中风后的饮食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帮助恢复受损的身体机能,同时还能预防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而不恰当的饮食可能会加重病情,影响康复进程。

二、中风后能吃的食物

(一)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1. 鱼类

- 鱼类是中风后患者理想的蛋白质来源。例如三文鱼,它富含优质蛋白质,且其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ω-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同时,ω-3脂肪酸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脑血管的炎症反应。中风患者每周可以食用2 - 3次鱼类,每次100 - 150克左右。烹饪方式以清蒸、水煮为佳,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营养成分,避免油炸等高温烹饪方式增加油脂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