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黄河誓盟

江山列传 泞哥 1186 字 2个月前

次日清晨,位于北疆的大营中,一支骑兵队伍浩浩荡荡地驶出营门,目标明确,直指黄河渡口。抵达目的地后,薛亮仅挑选了李云泞作伴,两人一同踏上了简陋却坚韧的羊皮筏子,横渡黄河,前去赴一场重要的约会。

之所以带上李云泞,全因他身为礼部代表的身份;若非顾虑朝中御史言官可能的无端猜忌,薛亮定会孤身前往,更显英勇无畏。

黄河对岸,渡口旁已搭建起一座气势恢宏的凉棚,遮阳避雨,颇为周到。白起翦亲临渡口,恭候薛亮的到来。当薛亮的双脚一踏上秦国的土地,两人便并肩而行,径直走向那座凉棚。

“薛统领,看您在京城历练数年,英姿勃发,丝毫未减当年啊!”白起翦率先开口,言语中满是赞赏之情。

“白大帅亦是风采如昔,令人钦佩。”薛亮在京城数年的熏陶下,也已能熟练应对此类官场客套话,回答得恰到好处。

凉棚之内,陈设简约而不失雅致,仅设一桌两椅。桌上摆放着几碟精致的凉菜,旁边则是一壶香气四溢的美酒。白起翦与薛亮相继落座,而李云泞则自觉地拿起酒壶,为两人斟酒,扮演着侍应的角色,举手投足间尽显细心与周到。

“大周的情报网络果然是名不虚传啊,这次若非是你们提前探知敌情,这次大战我们可要被打个措手不及。”白起翦感慨的提起了主题。

昨日突然听闻这个消息,他除了震惊大周提供的情报,还暗自检讨自家机密堂,这几年机密堂把精力都用在了国内的防护上,对敌国、草原的情报收集确实是荒废。

“白大帅谬赞。这次大战面对草原联军,你我双方可要放下成见,通力合作才有一线生机。”

“大周的情报系统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此番若非你们事先洞察了敌军的动态,我们恐怕会在这场大战中被打得措手不及。”白起翦感慨万分地引入了话题。

昨日乍闻此讯,他不仅为大周所提供的情报之精准而感到震惊,同时也私下里对自家的机密堂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近年来,机密堂将主要力量都投入到了国内的安全防范上,而对于敌国以及草原地区的情报搜集工作,确实有所疏忽和荒废。

“白大帅过誉了。面对这次草原联军的威胁,我们双方必须摒弃前嫌,紧密合作,方能寻得一线生存的希望。”

的确如此。原先我还在忧虑如何与北疆大营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但现在既然大周的前线是由你来指挥,我的心便彻底放了下来。”白起翦的话语间,不经意间流露出与薛亮之间深厚的熟络与默契。

诚然,他们二人在北疆那片辽阔的土地上,已经对峙了漫长的十年时光。这期间,既有刀光剑影、激烈交锋的时刻,也不乏并肩作战、携手共进的经历。在无数次的较量与合作中,他们彼此间逐渐生出了深深的敬意与欣赏,这份情谊,如同经过岁月打磨的美玉,愈发显得珍贵而动人。

“白大将军,不知此番秦军可调动的兵力约莫有多少,骑兵数量又是几何?”薛亮开门见山地问道。面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除了守卫城池,步兵的效用大为减弱,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唯有骑兵。

“你心中应当有数,我北大营麾下的骑兵精锐唯有白马卫,与你们的黑甲骑兵不相上下,数量也不过万骑而已。薛统领,莫非您有意主动出击?”白起翦一听薛亮打听骑兵数量,便揣测其已无心坐以待毙,欲先发制人。

“草原各部虽号称五十万大军,但你我皆心知肚明,这其中包含了老弱病残与妇女儿童。若除去这些非战斗人员,真正能够披甲上阵、冲锋陷阵的,恐怕也就二十至三十万之间。”薛亮缓缓道出自己的分析。

这一数字的估算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浮动,原因在于草原部落与中原征兵制度大相径庭。在草原上,无论是十几岁的少年还是年过半百的老者,只要能够跨上马背、握紧刀枪,便都被视为战士。

“那可是要一个人对抗二十甚至三十个人啊!”白起翦不禁流露出几分忧虑。

“草原联军也并非坚不可摧,我们应该集中火力攻打匈奴的几个主要部落。给他们以重创,一来能够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二来削弱他们对其他部落的威慑力,这样一来,自然会有些部落出工不出力;三来,战争拖得越久,匈奴内部的矛盾就越会暴露无遗。到那时,就是我们鼓足干劲,一举反击的最佳时机。”听薛亮的言辞,显然他已经对此做了周密详尽的策划。

李云泞静静地站立在一旁,待薛亮详述完他的计划后,他陷入了沉思,眉头微蹙,目光深邃。片刻之后,他的脸上渐渐露出了赞许的神色,显然觉得这个方案颇为可行。

“薛帅真是高瞻远瞩,您的到来,无疑是我们汉家的一大幸事!”白起翦由衷地赞叹道。

这几日来一直紧绷的神经,在听完薛亮的一席话后,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放松。他的肩膀微微下沉,仿佛卸下了一块巨石,心中暗自庆幸:终于不必再独自一人肩负这如此沉重的责任了。

李云泞恰到好处地为酒杯添满佳酿,两位将领举杯共饮,于此刻,一项重大决策尘埃落定。

双方达成默契,决定暂时从黄河沿岸撤走所有驻军,将他们全员调遣至北方,依托雄伟的长城作为防线。随即,白马卫与黑甲骑两支精锐部队,分别穿越长城,犹如双龙出海,向北境深处勇猛进发。他们相约在五日之后,在纳林之地汇合。

李云泞有幸亲眼见证了那个后世被历史铭记为“黄河誓盟”的庄严时刻,也是李云泞这个名字第一次写进了历史的记载。

薛亮,在庄严的“黄河誓盟”之后,携着李云泞匆匆返回了大营,随即紧锣密鼓地调遣兵马。北疆大营之内,人马调动井然有序却又不失紧迫,一队接一队地迅速离营。步兵与工匠们,肩负着守卫长城关隘的重任,纷纷踏上了征程,向各自的岗位疾行而去。

黑甲骑兵,作为一支精锐之师,全体整装待发,毅然拔营。他们仅携带了足以支撑五日的干粮,其余的军粮则需依靠他们像草原上的各族一样,就地取食,自给自足。

李云泞望着逐渐空旷下来的大营,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眼前这一幕,让他不禁思索,这出征的勇士们,又有多少能够平安归来。营帐间的空旷,仿佛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与未知,让人心生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