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脉:来往有力,如弹人手般左右搏动。《素问》中形容其如转索般无常,而仲景则将其比作数如切绳。丹溪则认为它如同纫箅线。
紧脉乃是因热被寒所束缚而形成的脉象,故而呈现出如此急促之象。然而,此脉必须要有神气,《素问》中称之为急。
《脉诀》中言及“寥寥入尺来”,崔氏则言“如线”,这些都并非紧脉的真实状态。有人将浮紧误认为弦脉,将沉紧误认为牢脉,这也只是近似而已。
【体状诗】
脉象如同转动的绳索,又如切割的绳子般坚硬,因此得名紧脉。总是由于寒邪入侵而导致,内则引发腹痛,外则导致身体疼痛。
【相类诗】
与弦脉、实脉相似。
【主病诗】
紧脉主要表现为各种疼痛,且与寒邪相关,还会导致喘息、咳嗽、风痫以及吐出冷痰等症状。浮紧表示表寒,需要发汗解表;紧沉则表示体内有寒,需要温中散寒,自然就能安定。
寸部紧脉与人迎、气口相关,当心腹痛感深沉。尺部有紧脉则表示腹部阴冷,必定是奔豚或疝气疼痛。
各种紧脉都与寒邪和疼痛有关。人迎紧脉表示受寒严重,气口紧脉则表示饮食受伤。尺部紧脉且疼痛位于腹部,更何况疾病就在腹部。
中恶时脉象浮紧,咳嗽时脉象沉紧,都预示着死亡。
缓脉:去来小驶于迟,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其脉象犹如初春杨柳在微风中轻柔摇曳,又似微风轻拂柳梢,给人一种柔和、舒缓的感觉。
缓脉在卦象中属坤,代表着大地的稳固与安宁;在四季中对应着四季的更替,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和谐;在人体中与脾相对应,体现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和人体的中气。
正常情况下,缓脉应是浮大而软,不偏不倚,上下同等。这种脉象反映了人体气血充盈,胃气充沛,是一种健康的表现。然而,如果在不应出现缓脉的时节出现,或者脉象出现异常变化,如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等,就可能意味着身体出现了问题。
缓脉主病多样,可能与风邪、湿气、脾虚等有关。风邪侵袭时,寸部脉象可能会出现缓脉,表现为项背拘急;湿气困脾时,关部脉象可能会出现缓脉,伴有眩晕、胃脘虚弱等症状;而脾虚则可能导致神门脉象濡泄,或者出现风秘、蹒跚等问题。
此外,缓脉还可以根据其浮沉、大小等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区分。浮缓主风邪,沉缓主湿气,缓大主风虚,缓细主湿痹,缓涩主脾薄,缓弱主气虚。
需要注意的是,《脉诀》中所提到的缓脉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等诸病,这些说法纯属杜撰,与缓脉本身并无关联。在临床诊断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其他脉象等综合判断,以准确诊断疾病。
芤脉,脉象浮大而柔软,按之中央空虚,两边坚实,就如同慈葱一般。
芤,即为慈葱之意。《素问》中并没有芤脉的名称。刘三点曾说:芤脉的样子与绝类慈葱相似,手指下感觉有窟洞,只有边缘而没有中间。戴同父也说:营气在脉中运行,脉以血为形态。芤脉中央空虚,是脱血的征象。《脉经》中记载:三部脉象都呈现芤脉,长期患病的人得到这种脉象还有生机,突然患病的人得到这种脉象则可能死亡。
《脉诀》中说:两头有,中间无,这是脉象截断的表现。又说:芤脉主淋湿,气进入小肠,这与失血的证候恰恰相反,会误导世人不小!
【体状诗】芤脉的形状浮大而柔软,如同慈葱,需要知道其边缘坚实而内部已经空虚。火气侵犯阳经会导致血液上溢,热气侵袭阴络则会使血液下流变红。
【相类诗】中间空虚而旁边坚实的脉象就是芤脉,浮大而迟缓的脉象则是虚脉。芤脉再加上弦脉就称为革脉,芤脉主失血,革脉主血虚。
【主病诗】寸部出现芤脉,积血在胸部;关部遇到芤脉,肠胃会生痈;尺部见到芤脉,大多会有下血的症状,如赤淋、红痢、漏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