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新闻采访是有风险的

作为铁路系统中的关键窗口单位,和新闻媒体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这一点,曹清连心中了然如镜。毕竟,像车站这样的服务行业以及窗口单位,始终处于整个社会密切瞩目的核心位置,它们迫切需要倚仗媒体的力量去传播自身积极正面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新闻媒体针对窗口单位还肩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职责,对于任何一家单位而言,媒体既能够大力宣扬其显着成就从而助其美名远扬,也有可能毫不留情地揭露其存在的缺陷不足进而使其陷入不利境地,因此,窗口单位最为惧怕的莫过于那些负面新闻报道了。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神州车站长期以来一直都珍视同各类新闻媒体之间的友好往来。自然而然地,身为该站站长的曹清连,更是不可能忽视这一层关系,他不仅会给予充分的重视,而且还会全力支持负责宣传工作的党委办公室,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与新闻媒体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以便于促使这些新闻媒体能够更为有效地为火车站服务。

比如说,就拿此次列车因为天气原因而不得不采取迂回运输方式,以及出现大面积晚点的特殊时期来讲,如果能够借助媒体这个强大的渠道,迅速且准确地将列车开行所涉及到的各类相关信息传递给众多的旅客朋友们,那么这些旅客便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晓列车正点或者晚点的具体状况,并据此来合理、有效地规划和安排属于他们个人的出行计划与行程。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成功规避旅客们毫无头绪的盲目行动,而且还极大地方便了车站方面的客运组织工作,同时也有效防止了由于旅客不知情而导致的车站秩序陷入混乱的局面。

然而,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面对新闻媒体一直以来都习以为常地安排的那些采访活动,尤其是那种需要直面镜头的电视采访时,曹清连表现出来的态度却并不是十分积极,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兴致。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首先一点就是,对于这类需要抛头露脸的事情,曹清连早就看得很淡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他心里再清楚不过,虽然在电视屏幕上拥有较高的曝光度看起来似乎挺风光,但实际上这未必是什么好事情。

毕竟老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嘛!这种过于高调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除了能给自己挣得一个徒有其表的虚名之外,对于自身而言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好处可言。相反,还有可能会因此在自己所在的行业体系内部遭受到他人的眼红和妒忌呢。

第二个原因则是,曹清连担任站长一职已有数年之久,对于这种电视台的出镜机会,他已然失去了当初的那份新鲜感与期待感。想一想当初任站长之时,那时的他觉得能够接受媒体的采访,并在电视台上展露风采、露露脸面,确实是一件让人倍感兴奋且无比自豪之事。然而时过境迁,现如今他的想法却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

当下,面对这类电视采访之约,他内心总会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异样感受。不知为何,他总是将其视作一种纯粹的走过场式行为,甚至隐隐产生了一种如同背负沉重包袱般的压力感。有时静下心来仔细思量一番后,他发现但凡电视采访,似乎都逃不出一个固定模式:要么要求受访者说出那些落入俗套、千篇一律的场面话;要么就让人喊出几句空洞无物的豪言壮语以彰显决心;再不然就是说些自我吹嘘、夸大其词之辞。可这些话语对于实际工作而言,又能起到多少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呢?恐怕微乎其微吧!

此外,接受电视采访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要知道,如果在访谈过程中未能妥善地组织语言、准确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亦或是无意间说出模棱两可的话语,那么就极有可能引发他人的误解。毕竟,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啊!而且,跟那些新闻记者们打交道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稍有不慎便可能落入他们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

原因很简单,在这个行业里,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心怀叵测的记者。这些人为了提高新闻的关注度和吸引力,往往会向被采访者提出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让人防不胜防。更糟糕的是,有些时候他们还会对所获取到的采访内容进行肆意加工和篡改。为了能够吸引更多读者或观众的眼球,不惜采取断章取义这种手段,将原本完整连贯的信息切割开来,从而导致最终呈现出来的报道效果与原始内容大相径庭,甚至完全背离了最初的意图,最终酿成事与愿违的局面。关于这一点,过往已经出现过不少由于采访环节出现差错而引发不良后果的实例和教训,正因如此,就连经验丰富的曹清连在面对电视采访时也不禁心生几分忌惮之情。

三年前就曾发生过一起典型案例,那时的中原铁路集团公司管内的中州火车站,就曾上演过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场电视采访。当时的情形与如今神州站遭遇的状况如出一辙——一场罕见的大雪突袭,致使客车大范围晚点,众多旅客的行程受到严重影响。面对如此突发状况,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媒体更是如同嗅到猎物气息的猎犬般敏锐,各路记者蜂拥而至,齐聚中州车站展开采访报道。

小主,

在那场与大雪的鏖战以及对列车大面积晚点的紧急应对过程中,中州车站全体工作人员展现出了卓越的素养和高效的应急处理能力。他们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全力以赴保障旅客的安全和出行需求。最终,中州车站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同时也收获了广大旅客发自内心的称赞。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家省级电视台的记者看准时机,决定借势而为,好好宣扬一下中州车站所取得的显着成果。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后,这位记者成功地采访到了时任中州站站长的姚军亭。整个采访过程顺利且精彩,姚军亭站长详细介绍了车站在应对恶劣天气时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采访结束后,该记者马不停蹄地赶回电视台,迅速制作并播出了相关节目。

这期以中州车站抗雪保通为主题的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引起巨大轰动。其收视率创下了该电视台同期节目的较高纪录。观众们被中州车站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支持,节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随后,省台为了进一步提升此次事件的宣传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决定将这个精彩的采访迅速传递到首都北京,期望能够得到更高级别、更大平台的电视台关注并采纳。毕竟,这样具有典型意义且充满正能量的新闻素材,如果能被更多人看到,无疑会产生更为广泛而积极的社会效应。

北京方面在收到来自省台的这份素材后,表现出了相当高的兴趣。他们也意识到,中原地区全力应对大雪恶劣天气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是一个极具价值和吸引力的报道主题。最终决定及时播出这次对中州车站站长姚军亭的独家专访。

然而,当节目正式开播后,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应该准确无误显示“姚军亭”这个名字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三个格外醒目的大字:“姚车停”!而且,这一错误并未得到及时纠正,这三个错别字就这么堂而皇之地一直伴随着姚军亭的镜头画面,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如此明显且离谱的失误,瞬间引起了众多电视观众们的热议和关注。大家纷纷对这一乌龙事件感到惊讶和好笑,同时也深深记住了这位不幸被写错名字的中州车站站长以及这段充满戏剧性的采访经历。

时年正处于一个颇为特殊的时期,铁路系统在此刻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原有的重要地位以及强大影响力都呈现出逐渐下滑的态势。而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们也如同墙头草一般见风使舵,他们似乎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舆论的风向,并顺势而为,习惯地将矛头对准铁路行业。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一天,当电视观众们突然突然看到闪现出“中州车站站长:姚车停”这几个醒目的大字时,瞬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人们不禁开始联想,因为这个名字实在太过巧合——“姚车停”与“要车停”发音如此相似,难道仅仅只是一种偶然吗?

于是,大家纷纷戏谑起铁路来,笑称这简直就是“要车停,要停车”啊!仿佛铁路系统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连最基本本的运行秩序都无法保障了。

这起“闹剧”虽说是由电视台打错了站长名字引起的,但却给铁路造成了一次严重的不良影响,并且还惊动了北京总部的士心军。为此,他还专门找中原铁路集团领导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一个失误,搞得中原铁路集团的领导好没面子。当然,最被动的还是站长姚军亭,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次宣传车站迎战大雪天气的报道,竟然会发生如此低级的错误,闹出一个天大的笑话。

事后,铁路系统内部也炸开了锅,人们议论纷纷,都在猜测电视台将“姚军亭”三个字打成“姚车停”这一事件背后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电视台故意为之。毕竟,像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媒体机构,按理说应该具备高度专业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怎会犯下如此低级且离谱的错误呢?而且一下子就错了两个关键的字!若不是有意而为之,实在难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自那时起,身为中州车站站长的姚军亭便有了一个新的绰号——“要车停”站长。这个名字在他的同僚以及朋友圈子里迅速传播开来,每当人们见到他时,总会带着戏谑的口吻呼喊着这个称呼,这让姚军亭感到无比尴尬。尽管他多次试图解释,但似乎没有人愿意认真倾听,大家只是沉浸在这种轻松的调侃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