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时代,铁路运力极度紧张,购票难成为一大难题。学生们经常需要排队数天才能买到一张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买到站票。在放假回家和返校的时候,站着或坐在地板上度过整个旅程是家常便饭。
……
春运刚开始的那几天,车站的普通员工并不太忙,但是车站的领导们却忙得晕头转向。其中,曹清连无疑是最为繁忙的一个。
然而,他们忙碌的目标并不是旅客,而是各个层次的领导和检查组的成员。
首先,省市地方政府的领导们开始了每年一度的视察。他们按照惯例,前往车站的各个重要岗位进行巡视。一群新闻媒体记者紧紧跟随其后,忙碌地拍摄照片、采访相关人员,并详细记录下每一个瞬间,以备后续报道使用。紧接着,他们召集了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交通部门的负责人,在车站内召开了一场协调会议。领导们听取了各方面的汇报后,再发表一番指示,至此算是完成了自己职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春运开始后,迎来的第二个考验便是来自铁路系统内部的检查。这一波又一波的检查犹如连续不断的“冲击波”,又如密集的“连续轰炸”,让人应接不暇,难以计数。
这些检查涵盖了各个层面,包括北京总部的、集团公司的、特派员办事处的和地区办事处的等等。不仅有各级领导层面的,更有各级机关部门的。领导层面有正职还有副职,副职中有分管业务的副总和分管安全的副总,还有党委分管宣传的副书记和工会主席等等。集团公司十来个领导,几乎都要到车站这个春运主战场检查一番,甚至不止一番检查。
他们有的侧重检查安全,有的侧重检查服务质量,有的侧重检查设备设施状态,有的侧重检查运输组织情况,有的侧重检查干部作风,有的则侧重于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和旅客投诉情况。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对车站春运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集中的“冲击波”检查之后,就是日常检查了,主要是春运工作组的检查,工作组成员就进驻在单位,每天参加车站的会议,听取车站的工作汇报,巡查一些岗位,查找工作中的毛病,指导车站整改。这些检查虽然不像“冲击波”那样轰轰烈烈,但也给车站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这次春运,在曹清连的主导下,车站的服务工作又推出了几项新举措:一是将各个车次的余票信息对外公开,在售票厅电子屏和车站互联网主页上适时公布,让旅客们掌握票额信息。这一措施使得购票者可以提前了解各车次的余票情况,从而更好地规划行程,提高购票效率。同时,也能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导致的盲目排队和浪费时间。
二是开通了电话订票业务,和移动公司合作,设置一个固定电话号码,并向社会公布,使旅客通过打电话就可预定车票,不用再往车站跑。这样一来,旅客无需亲自前往车站购票,可以通过电话轻松预订车票,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此外,电话订票系统还提供了便捷的查询功能,方便旅客随时了解车次和车票信息。
三是与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在非常情况下共享资源、协同动作等方面的合作内容,互相在对方售票厅开设售票窗口,允许对方在本单位售卖车票。这些举措不仅避免了旅客的无序排队和浪费时间,还减少了车站旅客的拥挤现象,有效满足了旅客快速出行的需求。此外,这种合作模式还促进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服务水平。
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显着成效,受到了广大旅客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与公路交通部门的合作更是被誉为是“冤家变亲家”的联姻,充分体现了铁路部门积极探索创新服务理念的决心和努力。
车站的这些做法,不仅在当地引起了轰动,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次出现,具有开创先河的意义。这些举措完全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也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各级领导的视察工作中,他们对车站的创新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这种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学习。
在一次重要的视察活动中,交通部的主要领导来到了汽车站。当他看到汽车站与火车站之间紧密而高效的合作成果后,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就是大交通协同作战、合理统筹的必然趋势,值得向全国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