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按照苏辰的指示前来埃塞国的,不仅协助训练士兵还帮助组装枪械。
因为表现优异、工作踏实,他们都获得了埃塞 ** 方授予的 ** :有的成为团长,有的成为少校。
他们的技术和敬业态度令埃塞国的 ** 和士兵们十分佩服。
虽然得到了这样的殊荣和福利,轧钢厂的技工们依然时刻想着早日回到祖国。
他们了解埃塞国非常贫穷,这里的军人和 ** 对他们也很友善。但在他们眼中,再好的地方都不是家,他们的心永远系于故乡。
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能回国继续回报苏辰,为他工作。
如果当初苏辰不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提供一份生存之基,他们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
那个时代的观念依旧单纯,认为对自己好就理应回馈于人。
尽管这段时间的生活条件优渥,但他们仍一心挂念着回到国内。
苏辰给了他们新的未来和活下去的机遇,所以他们对苏辰充满感恩与尊重。
在埃塞国的期间,轧钢厂的技工们充分展现了劳动者优秀的品质。
他们并没有等待别人照顾生活需求,而是自主自足,在军营外开辟了一块菜地。他们的种植技术非常好,不仅可以供给自己食用,还分享了许多蔬菜给周围的士兵。
埃塞国的 ** 万万没想到技工们的品德如此高尚,而且不仅擅长装配武器还善于部队训练。
埃塞国最初接触的那位 ** 认为他们简直是意外收获的宝藏。
如果不是为了参加羊城的军事展会,他也无法遇到如此多的高素质人员。
不少技工都有参军背景,因此了解部队的训练方式。他们平等对待所有埃塞国士兵,并不存在肤色歧视的情况。
刚到埃塞国时,当地 ** 曾担心这些技工可能会逃跑,但见到他们从容镇定的样子,终于放心。
在埃塞国,翻译充当了 ** 与技工之间的沟通桥梁。原本,翻译以为这些技工们会因为远离家乡而难以适应。
他已经准备好了向埃塞国 ** 提出更多的待遇请求,尽管埃塞国极为贫困,但挤一挤还是能够提供的。
然而,这些来自轧钢厂的技工们却无一人抱怨艰苦或疲惫,他们反而在军营旁开垦了一片菜地。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开始主动帮助训练埃塞国的士兵。
最初的原因是技工们在指导士兵组装自制水管制枪械的过程中,发现了士兵们的训练水平非常低。
别说射击精准度,就连 ** 动作都难以掌握。
这让技工们感到颇为惊讶。他们同样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人,眼前的士兵那笨拙的样子,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