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启的眼中,那袁岚峰身姿挺拔,透着一股学者特有的儒雅与自信。他面容清瘦,轮廓分明,鼻梁上架着一副精致的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的奥秘。他的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一丝不乱,更增添了几分严谨的气质。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从容不迫。
在张启的回忆中,袁岚峰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沉稳,说话时语调平和却又掷地有声,言辞间的逻辑严密,让人不禁沉浸于他所阐述的观点之中,仿佛他不仅仅是在表达见解,更是在传递一种不容置疑的知识力量。
袁岚峰得到发言允许后站起身,目光坚定地说道:“江晓原先生,你之前的观点虽有趣,但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你曾经说过‘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是也不是?”
江晓原呵呵一笑,道:“袁兄,我确实说过这句话。”
袁岚峰点了点头,道:“这句话虽被很多人误解,但也揭示了一些学科间的关联。首先,神学是完全错误的,这一点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同,我也不例外。”
江晓原微微挑眉,示意袁岚峰继续。
袁岚峰接着说:“物理和数学有着本质区别。物理是经验性的真理体系,可被实验推翻;数学是先验的真理体系,不可能被实验推翻。数学是一种先验的真理体系,并非经验科学。像物理、化学等科学门类,其正确性由实验判定,曾经公认的‘真理’被新实验证伪也屡见不鲜,就如牛顿力学被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所修正。但数学与实验无关,我们不能通过数苹果来判断1 + 1是否等于2,若数出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 3 个苹果,那只能是数错了,而不是数学加法出错。教儿童算术时用苹果、桔子演示,只是为了让他们产生数的概念,当他们理解后就会明白数的概念独立于具体事物。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范畴,而非数学、逻辑学的本质。”
江晓原沉思片刻,回应道:“袁兄,你对数学与物理的界定确实清晰,但数学的发展难道就完全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经验启发吗?很多数学理论的诞生也是为了解决物理等学科提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数学与物理的联系似乎更为紧密复杂,并非简单的先验与经验之分。”
袁岚峰轻轻摇了摇头:“非也!非也!这只是表面的联系。数学的根基是先验的逻辑体系,物理问题只是促使数学在自身逻辑框架内进一步拓展和应用的契机。就像欧几里得几何,它基于几条公理构建起庞大体系,并非依赖物理实验。”
袁岚峰稍作停顿,又道:“再说说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两个同心圆来表示知识结构,内圈是科学,两圈之间是哲学,外圈之外是未知领域。这两个圈是模糊且不断向外扩展的,常有哲学问题上升为科学问题,随着知识范围扩大也会产生新的科学和哲学问题。但一个问题一旦成为科学问题,就不会再变回哲学问题,因为科学答案更客观清晰。而很多人所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不过是把科学已解释清楚的问题用哲学语言歪曲复述,这是伪哲学。”
江晓原皱了皱眉头:“袁兄,你如此划分科学与哲学的界限,是否过于绝对?哲学的思考方式在科学家探索未知的思维过程中,还是会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对一些抽象概念的思考,像时间、空间的本质,科学家在研究时难道不会受到哲学思辨的影响?”
袁岚峰果断反驳:“江晓原先生,你所说的这种影响极其微弱且不具决定性。科学家在研究时间、空间本质时,依靠的是实验观测、数学模型以及科学理论的推导,而不是哲学思辨。例如在相对论的研究中,爱因斯坦是基于对光速不变等物理现象的思考和数学推导,而非某种哲学观念得出结论的。哲学和现代科学早就分离,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评判标准。”
袁岚峰发言完毕后,江晓原皱着眉头,似乎仍想反驳,但一时又组织不起有力的话语。
这时,江波又开口了:“袁岚峰老师的观点很是清晰明了,把物理、数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剖析得相当透彻,尤其是指出数学是先验的真理体系这一点,让很多关于科学基础的认知误区得以澄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江晓原终于忍不住说道:“你说哲学和现代科学早就分离,可哲学在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难道对科学就没有一点启发吗?比如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思考,这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科学家对研究方向的探索吧。”
袁岚峰温和地笑了笑,回应道:“江晓原先生,您所说的这种影响其实是非常间接且模糊的。科学有其自身严谨的探索逻辑与方法,就像我之前所说,科学问题一旦清晰化,答案趋于客观,就不会再倒退回哲学问题。例如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进程中,是基于微观世界的实验现象、数学模型构建等一步步推进的,而不是受某个哲学流派对于微观世界认知的主导。哲学或许在早期科学发展中有过一定的思维碰撞,但如今科学体系已经相对成熟独立,不再依赖哲学来指引具体的科研走向。”